中国经济形势不能用简单的“多”“空”来衡量······ 分享日记 fxplus.cn – 分享日记

中国经济形势不能用简单的“多”“空”来衡量······ 分享日记 fxplus.cn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似乎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尤其是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后,靓丽的经济数据再次加大了市场的分歧,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两种观点。看多派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显现出企稳态势,即将开启新周期。而看空派认为,由于当前实体经济杠杆率较高,金融去杠杆化过程尚未结束,金融风险较高,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下行风险。改革开放至今已近四十年时间,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到底应该如何分析和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中国模式严重冲击了西方精英阶层的传统认知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和竞争格局的影响,更是体现在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路线的新型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对于西方世界的冲击绝不仅仅是因为多年来可以一直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而是对西方传统精英阶层对经济制度的认知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传统西方精英阶层,尤其是美国精英阶层一直自信的认为,欧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就是全世界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因此,凡是与之相异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是落后的,都应该被改变。美国频繁发动对他国的战争,除了军事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制度自信也是一个方面。美国就认为,通过我的改造能让你更好,虽然最终总是事与愿违。

而中国模式的异军突起深刻冲击了西方精英阶层原有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欧美国家也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长期经济增速下行、贫富分化差距加大、民粹主义的兴起等问题至今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愈加恶化之势。应该说,中国模式无法完全用西方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其合理性。经济理论的发展永远落后于经济现实,西方经济学界也一直尝试研究许多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但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能够进行很好的解释。可以说,中国模式超过了西方世界对经济制度理解的范围。所以很多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提倡研究中国问题,以作为冲击诺奖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经济形势不能用简单的“多”“空”来衡量

由于中国模式极强的特殊性,因此,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多或者是空来衡量。如果说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那“复杂多变”再合适不过。欧美经济虽然是一直在温和复苏,但复苏势头也并不能称之为强劲。中国经济当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三部门债务问题、汇率和资本流出问题、金融杠杆率过高问题,等等等等,但必须承认的是,政府依然掌握着很多的资源,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模式下,的确比西方国家更擅长处理宏观经济矛盾。

以政府债务问题为例,虽然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考虑到地区财力和债务率的差异,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很高的债务风险。然而,目前衡量债务风险的各种债务率等传统指标大都是基于别国经验,并未考虑政府资产问题。欧美国家基本是零资产或者是负资产,而中国拥有庞大的政府资产,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资产是优质资产。所以,虽然中国的政府债务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的角度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考虑到庞大的政府资产以及极强的协调能力,政府具有处置政府债务风险的能力,不至于演化成系统性风险。再比如汇率问题,从年初至今,人民币汇率不降反升,虽然资本流出的压力依然存在,但是到目前为止外汇储备总量能依然维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相信都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起码是超出了笔者个人的判断。

而且,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使得对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预测更加困难。毫无疑问的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可预测性相比来说更差,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大,这又更加进一步增强了对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判断的难度。因此,简单的“多”“空”观点难以作为未来经济走势的确切描述。

三、中国经济无法对抗经济规律

那么如果我们承认政府有能力管控宏观经济风险,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可以对抗经济规律,经济从此走上V型反弹的道路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如果说政府有能力管控风险,还不如说政府有能力处置风险更加准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济下行以及各领域风险积聚的大趋势下,虽然可以运用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尽量管控风险,但祛病如抽丝,出清是难以避免的,区别在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因此,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可能很高,但成功处置风险的可能性也很高。

中国经济无法对抗经济规律还可能体现为经济增速的长期下行,出现V型反弹的时间将超出预期。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美经济完全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是拼命加杠杆,在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加到极限之后,又通过政策成功让居民部门大幅加杠杆,而美国则顺势通过危机实现了私人部门杠杆率的出清。因此,美国经济目前呈现出的是周期性复苏,而中国经济似乎上一个经济周期还没有走完,出清过程也没有结束。这就会造成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调整,直至出清过程结束。

目前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竞争比拼的核心是经济效率,无论是经济制度的改进和优化、金融市场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其他宏观政策,其最终目的之一都是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率。而中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后能够成功稳增长的核心原因不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而是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了“量”的增长,并不是“质”的提升。然而,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是有极限的,当前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瓶颈。因此,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是如何通过经济制度的改进和优化去提升经济发展的“质”,进而提升经济效率,促进“量”的增长。提“质”的过程当然是缓慢的,因为这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协调,远没有扩张性政策对经济增长率的提升来的立竿见影。因此,这就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经济增速下行的局面,可能至少持续5年以上。待去杠杆化过程结束,各部门出清完成,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显著的进展,中国经济可能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四、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我们说经济问题永远是异常复杂的,复杂就复杂在影响因素众多,比如说债务、人口、资本、技术、制度、资源条件等,在Growth Econometrics里面总结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的论文中,实证过的影响因素至少有几十个。另外,影响经济增速不仅仅是因素多少问题,还存在权重的问题。同一个因素在一个经济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的大小也是不同的。上述原因造成了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也使得分歧似乎永远是存在的。

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若想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发展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注意观察经济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经济增长动能的角度来说,原有的支撑经济增长的动能在衰弱,新动能在形成。因此,观察新动能形成的速度是判断经济形势变化的关键。第二个方面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变化的同时,更要观察微观经济实体运行的如何,有没有改善的迹象,哪些企业变好了,哪些企业更困难了。第三个方面要总量视角结合结构视角来分析。未来总量的变化趋势要看结构变化的情况,结构的视角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视角,也包括地域结构的视角。

如果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可能依然存在下行压力的结论,那么为什么上半年增速还依然坚挺呢?从上半年靓丽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趋势似乎得到了有效缓解,然而,我们在看到经济表现超预期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靓丽数据的背后到底消耗了多大的政策空间。可以说,2017年上半年的数据是以消耗了大量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空间取得的,依然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而不是经济的周期性复苏。经济的本源表现应该是在政策空间耗尽以及刺激政策减弱之时才能真正体现,而不应该仅根据在刺激政策作用下的经济表现来判断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靓丽数据不能掩盖当前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判断中国经济真正的企稳回升似乎为时尚早。虽然中国经济中长期内发展潜力巨大,但短期内依然面临下行风险,未来一至两年内是真正的考验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