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好的价值!······ 分析日记 fxplus.cn – 分享日记

这才是最好的价值!······ 分析日记 fxplus.cn

垄断的公司可能千方百计要撇清自己的垄断名声,但对投资者来说,我们恰恰要拨云见日发现垄断。

价值无处不在,关键是发现价值何在。对于一个优秀投资人来说,发现巨大的价值何在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股神巴菲特说,他喜欢垄断的生意。作为伟大的投资家,他确实抓到了投资的精髓,他和芒格可谓是在消费领域识别垄断型企业的大师,喜诗糖果、可口可乐、吉列剃刀、好市多、亨氏番茄酱、Tim Hortons咖啡等等,单独或者合伙收归囊中,50多年持续不断地识别和收购垄断型企业,才成就了迥异于大多数美国企业、具有特别气质却能傲视同侪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可以省去很多曲折坎坷的探索,但也容易落入一般的抽象谈论,失掉自我探索获得某种经验的具体细致的过程,魔鬼在细节里,只有把握了一个伟大观念的具体细节,你才算真正理解了这个观念,否则你只有大概的印象或懵懵懂懂的感觉,到了要认真严肃应用和做判断时,这个观念并不能帮助你。如此,面对前人成功的观念时,我们要做相反的工作。

前人获得一个成功观念时,要对所发生的所有环节和事件进行综合和归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为了理解这个结论,要做分析,要把观念往回追溯,它背后到底有哪些构成因素,这些因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现实中实际发生时是怎样的情形。虽然自我探索很困难,付出代价可能没有成果,但吸收别人的东西,也可能不知何处下嘴,真正明白也有相当的难度。

我们从巴菲特关于垄断的生意这个观点出发,来一个观念的分析和厘定。为何投资要找垄断的生意?从本质上说,垄断就是你有需求,只能从我这里得到满足,可能是某种产品,可能是某种服务。Peter Thiel对垄断企业的定义是“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提供。”那么理论上说,我想赚你多少钱,我说了算。我付出很少的成本,可以卖很高的价格,获得很高的收益率。当然,现实是,不可能无限制地提价,过高的价格会让消费者或者寻找替代品,或者减少消费的数量。在一个民主社会,这种恶意垄断会引发政府的反垄断诉讼,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所以,在实际商业世界中,在竞争性领域,做垄断生意的也会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不管是恶意定价还是合理定价,拥有垄断地位的商家可以获得丰厚利润,而且源远流长,投资这样的生意,不仅当年获益不菲,而且一次决定可以长期甚至一生受益。 这也就是芒格说的,“把大量的钱投在我们不用再另作决策的地方。”这些垄断公司就是这样的”地方“。

那么到底什么是垄断的生意?巴菲特能得出这个结论,无疑跟他经历过的具体投资案例有关。追溯他的过往,他买过喜诗糖果、投资过可口可乐、盖可保险和华盛顿邮报、全资收购伯灵顿铁路和精密器件、跟3G资本收购了亨氏番茄酱和TIM HORTONS咖啡等。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分析公司的特点,或许可以看出垄断的特性。

一般来讲,垄断包括自然垄断(因为自然地理因素导致的垄断)、法定垄断(法律赋予公司特殊的地位)和竞争导致的垄断。垄断是一个非常复杂有趣的课题,我只能概括谈一谈。这里提到的三种垄断大概是谈垄断时都会提到的。如果观察公司发展的历史,这些垄断最终都可能被打破。政府基于民意可能会限制自然垄断生意的价格,或者干脆收归国有;法定垄断则可能因为新法律制定而失去其特殊的法律地位;竞争导致的垄断也会因反垄断诉讼而导致分拆,最有名的案例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分为37家地区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分为8。

如果对这三类进行现实世界的考察,我们就发现,像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是自然垄断生意,像加拿大Goderich的岩盐矿场,拥有世界最大的地下岩盐储藏量,也是自然垄断生意,这些都是上帝的赏赐,不是人为能达到的。各种技术专利和医药专利,那是政府给一些创造性企业的法定垄断权利。而那些在某个行业拼杀多年赢得最多消费者的公司,像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等,看起来是在竞争中制胜取得垄断地位,实际上是技术专利和竞争战略综合的结果。自然垄断会引发政府限价,专利也有一定的时间年限,比如生物医药专利最多也就20年。这两类垄断的生意可以大赚但无法永远持续下去。

我们很长时间以来被经济学家灌输,企业是在竞争中达到均衡,企业要参与到残酷的竞争中去才能获取利润。但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每一个企业都在寻求垄断,获取垄断利润,而那些在竞争中拼杀的公司,总是利润微薄,如果达到完全竞争状态,最终每一个竞争者都无利可图。Peter Thiel在《从0到1》这本书中,直接掀开了这个帷幕,尤其以谷歌公司为例分析了真正的垄断公司的秘密,谷歌公司提供的网络搜索引擎服务,或者是其他公司无法提供的,或者搜索质量远不如谷歌。由此,它垄断了美国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但有意思的是,谷歌从来不宣称自己是垄断公司,而是从其他各种角度,论证自己在广告市场占有很小的份额。垄断的公司可能在千方百计要撇清自己的垄断名声,但对投资者来说,我们恰恰要拨云见日发现垄断。

在Thiel的书中,他是从创业角度来谈论垄断,所谓从0到1,实际上就是从无到有,提供别人无法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从创业开始,就在其领域里处于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在书中,他就垄断企业的特征提出了以下几条: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另一位在垄断企业方面下过很深功夫的是Pat Dorsey,他在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国内翻译为《巴菲特的护城河》)中,就护城河企业(其实就是垄断企业)的特征,提出了以下几条:无形资产(品牌、专利和政府许可)、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他们提出的垄断特征基本差不多。

有了这两位的研究在前面开路,我们寻找垄断企业似乎轻车熟路了,像药店一样照方子抓药不就是了。如果有这么容易,那么这两位也不会轻易把这些秘密透露出来了。在企业定性的问题上,有一个判断力的问题,Thiel和Dorsey可以从诸多垄断企业那里归纳出垄断企业的这几个特征,在思维上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但是你把这几个特征返回到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符合这些特征的具体企业,这是一个具体应用的问题,在思维上是从一般到特殊。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而这个“心”就是判断力。我们可能在投资的世界里“纸上谈兵”,知道垄断企业的特征,但现实世界无法判断出哪个企业是垄断企业。判断力在投资中无比重要,但是培养起来有点像篮球队员的身高,天生大于后天努力。

当然,应用这两位归纳出的垄断特征,你可以轻易找出一些垄断企业,比如具有技术专利和品牌的苹果、具有网络效应的脸书、谷歌和微信、具有强大品牌的可口可乐、好市多等。不是也能找出一堆来吗?像这些巨无霸企业,其垄断地位世人皆知之时,你还有多大的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当然,有一些公司依旧可以每年提供超额利润,但需要你进一步区别出来并及时行动。)想参与到垄断企业的寻宝游戏中去,不是在正午阳光下,大家都看得见的时候,而要在这些企业身躯很小、无人知晓的时候,比如iPod刚出来时的苹果,比如还处于OICQ时的腾讯,那才真正考验判断力,回馈这种非凡判断力的就是垄断企业的暴利,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资收益,这几乎是任何一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回报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