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从物质性走向精神性······ 分享日记 fxplus.cn – 分享日记

交易从物质性走向精神性······ 分享日记 fxplus.cn

周宗涛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提出: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烈的精神属性。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的价格走势是由千千万万个带着主观想法、主观预期的交易者共同投票而形成的,它们的运行有着强烈的精神属性。

物质的东西可以通过科学的计算,得出准确的结果,比如空气的构成、结晶体的结构、一座山的海拔高度等。物质的运行也能够找到科学的规律,比如飞行的火箭、自转公转中的地球都可以用运动规律计算出它下一刻将在哪里,甚至可以知道下一年会在哪里。

而精神的东西就不一样了,精神的构成、精神的种类、精神的产生和消亡的原理都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表述。精神它可能随时变化,变化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多到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理由。如此,精神的运行就很难准确把握了。

交易这个词原本的意思应是以物换物,虽然物品的交换双方的主观想法会影响交易的过程和价格,但以物换物的年代交易的物质性大于精神性。在现货交易中物品还是直接交易的对象,而在期货中,物变成了标的物,变成了隐藏在合约后面的东西,投资者交易的是合约,而直接的体现则是交易价格、交易价格预期、交易价差。

投资者在理性分析时,价格和价格后面的物品有很强的关联度。但在达成交易的一瞬间,价格和价格后面的物品可以没有任何关联度,因为投资者看到的只是价格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价差机会,至于这个机会的后面对应的是铜还是白糖并不重要;如今很多投资者在分析一个品种的价格运行时,品种名称只是一个代号而已,该品种的物质属性一点也不会影响他对价格波动的预测或预期,如果把品种的名称遮掉或是改成另一个品种也不会影响他的思考模式。广大投资者共同的精神预期特征及其变化构成了某一品种的价格波动形态,这种波动形态无法像计算物质运行轨迹那样准确预测。

当投机交易占市场成交量的主体时,精神性的因素就会主导行情的变化,物质性的因素反而经常出现临时失效的尴尬。我们在市场中想要通过交易盈利,已不能简单的分析商品的物质性,还靠综合考虑交易群体的精神性,而对精神的分析和预测要比物质难得多,也不可能得到精确的预测,能够通过蕴藏着投资者精神变化的K线或其他指标分析出涨跌的概率已是不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