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转机与商机······ 创业故事 alingn.com – 分享日记

危机,转机与商机······ 创业故事 alingn.com

台湾“水泥大王”张敏钰虽然低调,却掩不住鼎鼎大名。一部张敏钰回忆录,正如它的书名———《平凡中创新机》,记载着他看似平凡实质非凡的商战谋略、非凡的经营业绩、非凡的经商才干。而“平凡中创新机”的“新机”两字也道尽了张敏钰的成功秘诀。

张敏钰字兆庆,1913年出生于今宁波北仑霞浦街道霞南村。少小入私塾,14岁辍学去上海学生意,从学徒、跑街做起,20年间创办起悦新纺织厂等多家纺织企业,并在南京、杭州、宁波、定海等地设立多家联号。1949年去台湾后相继创办中国悦新纺织厂、嘉和面粉厂、嘉新水泥公司、益新纺织公司等企业,成为岛内著名的实业家;并捐献巨资先后创立嘉新奖学金、嘉新文化基金会,多次获台湾“教育部”、“经济部”嘉奖。1969年获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人文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敏钰有一句名言:当一个危机来时,往往是另一转机的开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敏钰自小就是从“危机”中长大的。

由于家境清寒,张敏钰9岁才上私塾,可第二年就因交不起2块银元的学费而面临失学的危机。家里无钱,又想上学,他决心自己挣来学费。一个9岁的孩子,又是身无分文,你看他怎样挣钱?那年夏天,他向一位同学的父亲赊来一只西瓜,放在井水中凉透,均匀地切成16片,然后拿到路边的凉亭去叫卖,每片3个铜板。过路的商旅、挑夫,或是出海归来的打鱼人,天热难耐,纷纷买他的西瓜,居然卖得48个铜板。[]于是他赶快跑去付清瓜钱,所得余钱够买一个就买一个,买不起就再赊一个,一天下来,居然净赚了50个铜板。当时300个铜板等于一块银元,一个热天的西瓜卖下来,2块银元的学费早就挣够了。

说得夸张一点,这就是张敏钰平生掘得的“第一桶金”。就是这笔小得不能再小的买卖,让张敏钰自幼就懂得了“就近找机会”的道理,也让他第一次懂得了:原来“危机”的后面就是“转机”。

尽管张敏钰在上海做纺织取得了成功,可是到了台湾以后,危机却如影随形地常常跟着他,有个人的危机,也有整个台湾的危机。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岛内人口激增:1946年还只有624万,1949年已经增加到736万,而台湾的工业生产水平却只有1941年的6成。这么多人挤在一个海岛上,要吃要穿要住,生计问题一下子严峻起来。

1952年的一天,张敏钰应邀参加一个工业研讨会,只听台湾“工业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尹仲容皱眉头说:

“最近,日本派人来台湾采购蓬莱米,真令人伤脑筋。”

原来就为这点小事呀,张敏钰不解地问:“日方向我们买蓬莱米,我们能赚取外汇,这不是好事情吗?”

尹仲容说:“你有所不知,台湾目前蓬莱米的产量刚好够自己吃,所以卖不得啊!”

台湾的蓬莱米,是用日本神户引进的几个优良品种改良而成的优质米。这种米外观珠圆玉润,吃口软糯香甜,而且一经煮熟即使冷掉了,饭粒也不会变硬,仍保持软糯。这正是日本人做寿司的最佳原料,所以日方才会派专人急迫地到台湾洽购,而且是志在必得。

当时台湾当局急欲紧紧拉住日本,刚刚和日本人谈判了70天,好不容易签了一个贸易协议。现在日本乘机提出要蓬莱米,给吧,台湾自己正在闹粮荒呢,哪来多余大米出口?不答应吧,为了区区蓬莱米扫了对方的兴子也犯不着,一时弄得束手无策。主事者尹仲容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拒绝日方,所以才在研讨会提出问题,请大家献良策。

与会人士纷纷发言,话题自然都围着“如何婉拒日方”打转转。

张敏钰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日方呢?我主张先把蓬莱米卖给日本。”

有人当即发问:“我们自己不够吃,怎么办?”

张敏钰胸有成竹地说:“缺额部分,我们可以向美国买小麦来弥补啊!”

原来,当时美国的小麦过剩,美国人正在台湾谋求以“经援”的形式大量推销他们的麦子。经张敏钰一说,大家一下子开了窍:一个要买,一个要卖,这不是两边都不得罪,岂不两全其美?

不仅如此,张敏钰还列举了出口大米、进口美麦的诸多好处:

一、此举可促进台湾与日、美三方的贸易。

二、麦贱米贵,卖一吨蓬莱米的收入,可以买到两吨美麦,等于白白赚了一吨。

三、有了小麦,可以刺激台湾面粉业的发展,替代面粉进口。

四、小麦加工后剩下的麸皮,可以发展饲料工业。

五、生产出来的饲料,可以喂养猪牛、鸡鸭等,又可发展畜牧业。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尹仲容欣然采用了张敏钰的建议,一个死扣豁然而解。这一建议,不仅如其所愿地取得“一石三鸟”之效,而且其后台湾的面粉业果然发展起来了。[]台湾的面粉历来仰仗进口,到1952年进口面粉达到73%,由于当局采纳了张敏钰的意见,到1958年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而台湾的食品加工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也已达到26%。

如果说,张敏钰这一逆向思维使“危机”有了“转机”是神来之笔,那么,他敏锐地从“转机”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更是堪称“经营奇才”。当台湾决定从美国大量进口小麦后,张敏钰立即和好友合伙开办了嘉和面粉厂,后来又独资开设了嘉新面粉厂,而且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张敏钰还有一句名言,曰:“机非常来,常来非机”。这说的是商机难得,电光石火,稍纵即逝。见微知著,独具慧眼,能从别人视而不见之处看到“商机”是一种本事,而能从商机一露头就一秒钟也不耽搁地紧紧抓住它,更是一种本事。

如前文所述,50年代的台湾面临很大困难,不惟粮食紧缺,纺织业也十分落后,加之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人民衣食困难,甚至连面粉袋也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有一个经典的笑话,说是有人在街上行走,他的短裤上前面印着“小心受潮”,后面印着“净重三十斤”,惹得路人掩口而笑。

这个笑话,别人只当它是个笑话。但有人却触动了灵感,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就是张敏钰。

台湾的粮食困难带来了“食”的商机,被他看到并抓住了,他不失时机地开办了好几个面粉厂,掘到了好几桶金。现在他又从“短裤笑话”中看到了另一个商机,从而产生了新的灵感。

张敏钰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人们这样珍惜布料,甚至连印着“小心受潮”字样的白布袋都做成短裤穿在身上,那么为什么不把白布袋换成花布袋呢?[]张敏钰原是做纺织的,他在自己的纺织厂里生产了一些印有碎花、波浪纹等花色的布料,用来做自家生产的面粉的包装袋。他当然不会印上“净重三十斤”的字样,但为了区别不同的品种和重量,他把花布印成红、绿、蓝、黄4色,再加上一个3个三角形组成的嘉新商标,使他的面粉品牌特色鲜明。当然,更妙的是人们买他的面粉,等于额外得到一块色彩鲜艳的花布,家庭妇女、大姑娘小媳妇都乐于用它来做衣裙、枕头、窗帘,于是人人争购嘉新面粉。

还有想不到的好处,由于他用来做面粉袋的花布要经过漂白和印染处理,具有防虫和杀菌作用,因此嘉新的面粉还特别耐存放,因而更受人欢迎。

由于张敏钰有先见之明,为花布袋申请了16年专利,因此花布袋没有被模仿抄袭,始终独领风骚。直到晚年,张敏钰对他的花布面粉袋的创意犹津津乐道:“我的花布面粉袋竟成了活广告,也使我的嘉新面粉在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出众的品牌,牢牢地占有市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