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英!…… – 分享日记

中国精英!……

“精英”这个词的英文是Elite,在西方文化里提到它,有两种意涵。

第一种,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那就是贵族的、聪明的、精华的、讲礼节的、有荣誉感的、贡献大的,总之是一对好词,要不怎么大家都羡慕精英教育呢?

但是,在西方文化里,精英确实还有一点点贬义。比如Elitism这个词,词根是精英Elite,但是变成了一种主张之后,就成了含有贬义的“精英统治”和“精英主义”,甚至是那种很讨厌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所以,“精英”这个词,在现代西方社会不是什么好词。

为啥呢?原因很简单,过去几百年西方社会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因为挣脱了精英统治。要知道,精英主义可是社会平民化、民主化的阻力啊。

拿英国来举两个例子:

话说,1455年至1485年间,英国爆发了所谓的“红白玫瑰战争”。听着挺浪漫,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微是红玫瑰,约克家族的族微是白玫瑰,30年战争打下来,结果一点也不浪漫,两个大家族基本同归于尽。大量的贵族,要么是在战场上,要么被处决。

这是个悲剧吧?但是回头看到这段历史,很多人认为,这是英国能够率先现代化、工业化的原因。这是精英阶层的不幸,但对于英国发展来说,反而是一件幸事,因为贵族死光了,平民就崛起了。

还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英国贵族参战。因为贵族讲究“尚武精神”,在战争中 身先士卒,所以死亡率非常高,贵族比普通士兵的死亡率多一倍以上。比如伊顿公学就是贵族子弟学校,参5679人,伤亡率高达45%。

那结果呢?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社会从一个贵族精英主导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平民的社会。

所以,在西方社会,精英的没落和大众的崛起,是同一个过程。民主化就是挣脱精英阶层的束缚的结果,那“精英”这个词,当然也就难免被污名化。

但是,中国社会不同。在中文中,“精英” 就是泛指各种优选的好东西,没有什么贬义。

为什么?因为中国社会的去贵族化,或者说平民化的进程,在宋代就已经完成了。宋朝之前的社会,贵族、豪强还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从宋代开始,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就已经是平民社会。这个时候,精英反而成为社会的顶梁柱和粘结剂。

当然,咋们中国人不太说“精英”这个词,最接近这个含义的人群,应该是“士绅阶层”。他们首先是士大夫,在地方上有势力、有名望,这样的人才叫士绅。

这样的精英人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非常大。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说:士绅在君主和民众之间起到了调节缓冲的作用。一方面,他们约束君主,另一方面教化民众,而且自己还要作出表率。有了他们,社会秩序才能维持,士、农、工、商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在地方上,士绅和地方官基本可以平起平坐,也通常可以享受礼节上和税收减免等很多优势。但是,有权就有责任,地方上的很多事务,他们也必须牵头负责,地方上的很多事务,他们也必须牵头负责,从修前铺路怜贫恤老,从主持公道主办庆典。这是一个权力很大,责任也很重的角色。

当年中央记者来了,村里出面接待的,除了村干部之外,就是家族长老,另外还有就是村里小学的校长。你会发现,在饭桌上,这个校长会受到格外的尊敬,他的发言权也很大,这种人其实就是中国士绅文化传统在当代的遗留。所以,精英是中国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精英的大退步。

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清代朝廷因为要筹集军费和军队,所以大幅改宽了捐纳出身的人。也就是不通过科举考试,只要交钱也可以当官的人。这些人当然也就混进了士绅的队伍。中国精英阶层的质量发生了一次滑坡。

再有一次,就更严重了。

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这本来也是大势所趋,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两个后果没有料到。第一,原来科举制的时候,真正能考取的人很少,在乡下埋头苦读的下层士绅那可是很多,他们才是士绅集团的主体。科举一废,这些人就没有了出路,人生的意义一下子被抽空。

还有一点,新办的新式学堂一般都在城里,无论是到城里上学,还是去海外留学,这就必须是有钱人家才能做到的,穷秀才们只能望洋兴叹。

这都导致清末民初的时候,农村中士绅、精英群体数量和质量上的下降,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所谓土豪劣绅,社会大幅度堕落。

这是废除科教的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

关于西方和中国的精英分子,我们再来总结对比一下:

西方精英人物,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传统,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在道德上做好表率,积极参与政治,他们回馈社会的方式,基本就是纳税和捐款,是用金钱的方式来实现的。

而中国社会对精英任务的要求就要高得多。

在中国文化里,不会因为某人仅仅很有钱,就认为他是社会精英。要想成为精英,甚至大笔大笔的捐钱还不够,你还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

这个角色有点像传统大家庭中的长子,你混的好,不仅要拿出钱来孝敬父母,补贴家用,还要对弟妹,子侄承担起教育、提携和帮他们成家立业的责任。

在中国现代史上,就有这样一个典型:张謇。

张謇可是个大人物,1894年的状元,他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1919年,盈利更是达到380万两。高峰时,大生纱厂持有现金二三千万,简直富可敌国,在政、商两届都有很多成就。

但是真正把这个人写进历史的,是他对自己家乡江苏南通的贡献。他基本上是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南通城的现代化建设,打造基础设施、打造产业体系、办公园、办学校、办交通。

他为这座城市做的事,远远超过了慈善公益的范畴,而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公共事务里面。

今天说的这个话题,其实是要重视审视精英人群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贫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大量的富人阶层开始出现。他们拥有的财务总量已经不比西方精英阶层差了。历史走到这个关头,很多中国文化的固有基因也开始表达出来。

文化这个东西,有很强的基因遗传能力。中国传统的士绅层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在文化观念上,中国人对于精英任务的看法和要求,是有连贯性的。

当年邓小平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别忘了还有后半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过去,我们以为,这只是一个不希望贫富分化加剧的政治愿望。现在看来,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精英要求的当代表达,这是中国富人在未来面对的一个刚性的文化要求。

请注意,我今天说这个话题,没有任何号召的意思,它只是一个判断。国家一体的文化,传统儒家心怀天下的理想人格,中国老百姓对于富人和精英阶层的特殊要求,都决定了未来的中国富人比西方富人更不好当。

不仅要纳税,不仅要捐钱,不仅要自己在生活方式上是人格表率,还要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家庭长子的责任。

这就是中国未来精英的模样,或者说是中国文化要求他成为的模样。

[名词解释]
红白玫瑰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的内战。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分支,英王爱德华三世后裔。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精英主义:精英主义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精英主义认为一些特定阶级的成员,或是特定人群,由于其在心智、社会地位或是财政资源上的优势,应当被视为精英:这些精英的观点应当被更加重视;这些精英的观点及行为更可能对社会有建设性作用;或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或智慧令他们尤其适合于治理。

尚武精神:是指一种精神。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潮流所淹没,一个没有伟大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所折断。中华民族正值赶超世界先进文明的机遇期,可谓是时不我待,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被我们叫的响天掣地,但是我们却为此忽略了一个生产力的倍增器——民族精神。

[重点]
西方的“精英”,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传统,而他们回馈社会的方式,就是用直接的金钱来实现。中国社会对“精英”要求就要高得多。要想成为精英,大笔大笔地捐钱还不够,还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所以,未来的中国富人比西方富人更不好当。

[评论]
近现代还有一次规模宏大的精英大退步,就是文革,可以说,相比于太平天国运动和废除科举,文革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文革无疑长悲剧,大批开国功臣和知识分子们蒙冤,损失不可估量。然而,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机遇,这就是社会阶层的流动。

任何改革最大的阻力往往都是既得利益者,因为文革的破坏力,打破了革命者的诗和远方,才唤醒了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动力,才让人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维,这才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事情发展到今天,曾经的阶层流动开始放缓,全民无知生活的提高,也让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思想都是,道德楷模,比单纯的有钱更另类,更有个性。现在占据所谓精英阶层的人,如果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这可能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