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校外培训班凭什么疯狂敛财?…… – 分享日记

暑期校外培训班凭什么疯狂敛财?……

近日一篇《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引发家长热议。数学200元一节、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被称为“碎钞机”。不少孩子参加补习班,超前学习下学期内容。专家建议,“抢跑”学习弊大于利,家长应给孩子一些喘息时间。(扬子晚报)

一个家庭为孩子的补课支出多少?半月谈一篇《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补课老师年收入200多万,家长陪课连奶茶都舍不得喝……》的文章,揭示了答案。被报道的几个家庭,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补习、培训费从几千到几万乃至十几万、几十万不等;一位在课外培训机构供职的语文老师,打出“年收入155-240万”的噱头征婚。这可真是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为何要送刚上小学的孩子去课外班呢?学生家长盲目给孩子报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在今后竞争中落败。一些家长为孩子报了兴趣特长班,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才能和技艺,而是催促孩子参加各种比赛,获取更多证书,以备学生评优和升学之需;更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则因小学下午放学过早、课程相对简单,于是想在课外给孩子加餐。

有一位朋友曾这样反映:姨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中,家里条件不好,这次学校里每门主课考试都不及格,不是孩子不行,是所有主课老师都办了课外补习班,上课的时候都不讲重点,谁交钱去补习成绩就好,一个班大部分都去了,没去补的,别说成绩了,见到面学生喊了老师都不理。老师一年就补习的钱是工资的几倍,我想说现在社会怎么变成这样了,老师没有师德,叫条件不好的人家孩子还怎么办?

实际上现在的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都非常关切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在校学习情况,很多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高压态势下”,更愿意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只要老师按部就班的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很吃力。然问题就在于某些老师在课堂授课中故意“留一手”,以此来胁迫家长给孩子交费参加课后的辅导班,而很多家长明知道老师的行为有损师德违规违纪,却既不敢违抗也不敢轻易进行举报,就是顾虑一旦有风声传到老师耳朵里,孩子不但会受到老师甚至其他家长的联合“报复”,没法在校继续学习,如果家长举报学校有偿补课的名声传出去,即便给孩子转学,也没有学校乐于接收,因为“课上不讲课下讲”的有偿补课,在不少中小学主课老师中,早已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一些中小学老师,本该在课堂正常教学中给学生授课的内容,故意“说一半留一半”,把很多学生不懂不理解的问题留给课后的收费辅导班上讲。而对于没有交费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则是故意冷落,乃至连同这些孩子的家长,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于是,课堂教育成了应付,有偿补课才是正餐,学生和家长为了不耽误学习,不得不接受事实,主动或者更大程度上被动地参加补课。

还有一点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僧多粥少”,不可避免导致好学校门前那道“独木桥”。参加“占坑班”就意味着离名校更进一步,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又可作为升学“敲门砖”,种种隐性好处无疑加剧着补课热潮。副作用之一,就是学校课堂上已是“非零起点教学”,甚至不乏老师故意有所保留,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开办或任教的校外培训班。种种因素作用下,“剧场效应”出现了: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必须站得更高才能看到。

记得几年前武汉最严禁补令出来,有的学校家长居然集体反对,要求恢复补课,从中也可见家长的矛盾心理。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去补习的初衷无非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一步领先,才能一路领先。可是,人生还长着呢,前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领先,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暂时的领先,意味着每天大量的重复做题,意味着大量课余时间要奔波在来回补习班的路上,意味着没有了多数大人眼里看来无意义的发呆、踢球、嬉戏的时间,这种付出真的值得吗?不排除参加补习中的许多都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或者他们自己希望付出更多,能让他们迈上更高的台阶,可是,多数孩子在补习班里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是拉高了选拔的标准。当他们成年后回想当年,一定会很懊恼在补习班上虚度了少年时光。

很多家长对给孩子报课外班也有一肚子苦水,一是不菲的经济投入,二是大量的时间投入,而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重负。何至于此呢?正如大多数家长感言:“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将来会更激烈,别的孩子都上特长班,都有特长,我们孩子没有,将来怎么参与竞争?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被迫做出的选择。”

一句“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中国的家长都坑苦了。最后的结果是,钱进了补课老师的腰包,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医者、师者是一个国家最不能失去职业道德的两种职业。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