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靠产品实力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尊重的!…… – 分享日记

企业是靠产品实力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尊重的!……

【1】@恶魔奶爸Sam:公益圈媒体圈最近忙着曝各种性侵案,很多人留言希望我说说。

这个事,挺复杂,不好说,说不好,所以只能慢慢讲,想到哪说到哪。

性侵或者说强奸,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在性和奸这个关键词上,但真实情况不是,关键词和重点是那个侵和强——也就是暴力胁迫。

所以女性被性侵,相对应的性别象限,不应该是男性被女性性侵,而是男性被身体条件更占优势的男性给性侵,俗称通屁眼,具体的情形,大家可以看看台湾拍摄的性教育影片《如果早知道,男生也会被性侵》,里面的杰哥贡献了奥斯卡影帝级别的演技。

我这么说,是希望广大男性能够比较好的代入进同理心中,明白性侵到底是怎么回事。

性是欢愉,是快乐,是享乐,而且是双方的共同享乐。
性侵则不是,是暴力,是痛苦。

所以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会实施性侵。

这个恰恰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什么精虫上脑,一时糊涂,多年单身,经常饥渴都不一定会实施性侵。

还真不一定。

再强调一遍,性,是美好的,是享乐的,

但是强奸和性侵没有任何美好可言。

你所性侵的对象会哭泣,会不断求饶,会激烈反抗,会口鼻流涕,甚至下体失禁。

再怎么精虫上脑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没了兴致。

而且根据统计学的结果来看,精虫上脑,一时糊涂,多年单身,极度饥渴的人,更多的选择是嫖娼,黄片和手淫,而不是性侵。

嫖娼当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将性侵的根源归咎于男性不可遏制的性欲,其实是错误归因。

说每个男人都是潜在强奸犯,当然是大错特错。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更有可能会实施性侵?

一般是两种:

一种是从他人的痛苦,求饶中,能够得到快感和满足的人,一种是沉醉于权力欲和优越感,从对他人的掌控中能够获得快感的人。

而这两种人的性欲,性能力,并不一定达到普通男人的平均水平,性生活也可能并不匮乏。

某著名科学家在阐述“每个男人都是潜在强奸犯”的时候,描述的真实心境是“她不敢告诉家长老师,所有出路都被封死,我们有各种理由威胁她”

随后他将之归咎为“男人的性欲”。

但这样说法是极度错误的,有性欲的正常男人的想法从来都不是这样,而是“如果我能和她来一发该多好,我先舔哪里能让她快乐,用什么体位来啪啪啪”等等。

性幻想就是性本身,一般来说都是不掺杂暴力胁迫的犯罪行为。

而这种想法,其实说白了,并不是从性行为中获得快感,而是从对他人的痛苦,掌控中,得到快感。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所有男性和女性注意的是:

这种快感的获得,并不是天生的变态,有极大可能是可以后天获得的。

各种性侵案被曝光出来的侵害者,基本都有着较高的地位,名声和权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释了这一切的根源。

所以在生活中,从很多小事就能看出这个人是否有可能是个强奸犯:

1,爱摆架子的人,

2,优越感十足的人,

3,特别注重阶级,层级的人,

4,权力欲和名声欲特别强的人,

5,缺少同理心的人,

6,很少自我反省的人,

7,你所憧憬的一切知乎大V,微博大V,向往的领导领袖(我也不例外,尽可能远离我)

而上面的所有品种,往往从日常小事就能看出来。

比如交代工作,不好好交代,喜欢用层级压人,

在公司里官威十足,用鼻孔看人,

酒桌上特别爱劝酒,

等等

这类人,是最有可能被权势彻底腐化的,而且如果没有自我反省和同理心,很可能是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他们的快乐源泉就在于别人对他的臣服,以及强迫他人做事。

强奸一事,和强有关,和奸无关。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点:雷闯结了婚,章文也结了婚,但是他们都很享受性侵的快感,不愿意和老婆在家玩强奸游戏role play

这些人的思想意识里,根本不觉得掌控,胁迫,对一个女性采取暴力有什么问题,是什么错误,他们完全乐在其中,

他们更不觉得婚内出轨是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自然而然,非常心安理得。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性侵源源不断不可遏制的另一个重大原因,男权威慑荡妇羞辱。

一个国家的文化里,女性的羞耻心态越重,荡妇羞辱越严重,男性性侵的局面就越猖獗,因为肆无忌惮,哪怕坐牢了,道德和舆论损害压力都是受害者承担的多。

一个国家的文化里,社会和职场上,男权情况越严重,女性玻璃天花板越后,两性权势的悬殊越大,性丑闻的概率就越大,因为权色交易,不得不如此。

这种男权和荡妇羞辱的耻文化,中外皆有,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在美国,me too揭露的是冰山一角。

而国内的冰山体积,可能十倍百倍不止,并且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更为巨大。

【2】@管鑫Sam :刘瑜老师的观点同意一多半,为什么呢?【先别吵,请全文看完】因为一切事物都不宜“矫枉过正”,这其实是句永远正确的废话,你不可能不同意这句话本身。选择了这种立场,是很难被反对的。就好像你说有机农业好不好,每个社会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地方已实现高度富足,鼓励有机农产品强调天然你也不能说不好,但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科技农业才能让所有人吃饱饭。这种时候笼统地说,农产品都该吃有机的,以有机农产品世界范围的产量来说,真的是要饿死人的。刘老师本人虽然洋洋洒洒17条,各条之间有互相找补的设计,但很明显,它被拿来炒逆向流量的宿命已成定局。

中国的米兔运动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很少是平等地位的男女在追求和示好的过程中有过份的肢体表达而因此就被“大字报”了,绝大多数明明就是地位级差下的性剥削。有的是教授、院长性侵犯女学生,有的是老板、上司性侵犯女下属、实习生,还有的干脆就是强奸、迷奸行为。我认为,这与追求过程中的“过度肢体接触”最大的不同是,给女性(或少数受害男性)带来的心理屈辱感。在被追求时,对方一时有过分举动,虽然你也被冒犯了,但其实不会带来巨大的、长期的心理屈辱。很多遭受性侵害的受害者,她们当时迫于压力、受制于人、畏惧舆论而一时退缩,因此心里其实也时常恨自己的懦弱,这种心理屈辱伴随着恨和自责,伤害加一万点,最终说出来,除了希望能让施害者罪有应得以外,也是在挽救对自己心理的摧残。而事实上,那些被曝光出来的施害者,相当一部分是长期惯犯,受害者众,这更与我们所定义的被“猎巫”的、被“矫枉过正”的过份肢体表达本质上不同。我们离矫枉过正,可能还差着几个“正”,此时“万事不必矫枉过正”这类永远正确的废话,虽然逻辑上永远正确,但毫无营养。(我必须说,尽管,站在宏观角度,她那文的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

实际上,最近,不少男性朋友们都意外地听到自己的女友、妻子、女性朋友讲述原来她们也遭受过性骚扰。她们没有选择“大鸣大放”,但因为看到那么多人说出了自己的遭遇,突然让她们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倾诉了。而这些在私下与家人密友倾诉的受害者,公众虽然没有看到,但她们实实在在地受益于看起来似乎更包容的舆论环境了。如果你的女朋友跟你相处三年,今天才终于告诉你她也有类似的遭遇,其实你该想想,为什么之前的三年她都没有跟你提起。她,可能之前对你也没有信心,不知道你听了会是什么反应。她看到许多受害者得到了支持,才最终鼓起勇气跟你倾诉。这,其实才是米兔运动并不被“大鸣大放”展现出来的益处,你的女朋友因为对舆论环境刚卸下一点点防备,才敢把郁结在她心中的长期愤懑说给你听。

性骚扰、性侵犯、性犯罪,最好能交给法律,最好能交给对性侵害零包容的社会共识和司法机制,能立案,能不被和稀泥,能不因证据不足告不赢就被市井恶意的语言暴力吞噬,是啊,那该多好啊。何必矫枉过正呢。可是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是强奸案受害人发声明,微博被清空的阶段;是hashtag也能动辄被屏蔽的阶段;是我小心翼翼把那五个字母写成米兔的阶段。这时候,谈不要矫枉过正,其实是奢侈的。

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调due process的司法机制,一定是终极解决方案。它不仅保护受害者权益,被诬者也依靠它堂堂正正地起诉正名。而一滩浑水又是因为什么?因为那个终极机制并不在啊,中国米兔与其说是在witch hunt,不如说是在呼吁起码能及时立案、不和稀泥的、最基本的法治常态。

【3】@荞麦chen :Lens采访是枝裕和,问:日本大地震时,有报道说,当时男人们发平安短信是给妻子而不是情人,大家是不是都在反思现在的家庭观念,你怎么看?

是枝裕和说:其实也应该给情人发条短信。这种时候不应该分高低贵贱。我认为地震发生后日本价值观的范围反而是缩小了。本来是共同经历了灾难,大家应该一起共同面对,但是反而缩小到只关心自己和家人,虽然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关心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这种缩小不太好。

(怎么这么棒哦!)

【4】@YuYang说:优步和滴滴这样的产业,是不是需要管制——是。但是不是管死一个产业的烂管制。像是北京对滴滴、对共享单车的管制,现在就是烂管制——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按照愚蠢的审美瞎管。

中国的资本要素和知识要素,在全球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很少,场景发掘和技术整合是最重要的之一。但是,如果我国的管制当局的愚蠢到了一定程度,就能让这两个优势在当期无法发挥作用,并在长期丧失掉。

一个政策好不好,市场是最诚实的:滴滴和共享单车的出现,的确带来了新问题。但是要看到老问题的大规模缓解:打车难改善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缓解了,把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效率提高了。让GDP增长了。结果北京市的管制,让打车更难了、让出租车蒙起牌照宰客了、让共享单车更难用了。

毫无疑问,北京的政策,正在拉低劳动生产率和GDP的增长。不仅是本地的,而且是全国的。

他北京不在乎这些效应带来的GDP增长似乎可以理解的,毕竟你的GDP主要来自于权力在这里。(北京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民居住,也正是因为它的增长来自于权力。)但是,由于全国的GDP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帝都的运行,你北京的烂政策拉蒂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其影响是全国性的。

【5】@老刘在德克萨斯:很多才俊的荒唐之处在于,他自己讲了一大通,写了一大堆文章,出了好几本书,但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比如说,年初发生的那个要消灭私有制的事,还有要收房地产税的传说。到现在为止,看到的唯一一个专业一点的说法是张五常前辈的回应 — 所谓私有制,就是界定权利,离开财产权讲私有制,在经济学和法学上没有任何意义,都是些胡言乱语。这么一个入门级概念,没看到有几个才俊有兴趣去搞清楚。

但是,如果当初搞清楚了两千前罗马人就搞清楚的基本概念 — 也是四百年前英国人又搞得更清楚的基本概念,也不至于把国内的不动产权弄成现在这样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糊涂帐:房主只拥有建筑物的所有权,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却享有不拥有所有权的土地的增值收益。人类历史上,还有比这更荒唐更扭曲的财产权结构?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高深知识,都是些入门级的概念,但没有人有兴趣把这些基本东西搞清楚,把要做的事情理顺,都去学着像上帝一样讲话,让问题像一堆乱麻一样,越拧越没有头绪。但是,这也叫学界。

【6】@琢磨先生:我特别讨厌民族企业这个说法,民族个啥?是对国人免费了还是便宜了?是坑起国人来没商量吧。几乎所有喜欢用民族企业说事的企业,都不是正经企业。企业是靠产品实力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尊重的,而不是扯一面国旗披身上,来掩盖自己千疮百孔的肮脏。

【7】@Ada李力 :慧慧在上海中学的班主任公开说:“女生普遍小学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就跟不上了,因为思考方面比男生差些”。慧慧认为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和另外一位女生把这事闹到班主任道歉为止。

那期间慧慧自己学习也受到影响,高考后去了复旦,并不是最满意的选择。

家人觉得慧慧这种性格会给她未来继续造成干扰,即使班主任说得不对,也没必要让别人那么下不来台。而我觉得,班主任的话确实大错特错,而慧慧的正义感,锐气和行动力,是她未来道路上非常难得的特点,这个社会不是靠庸庸碌碌之人推动的,世界变好需要慧慧这样的孩子。

姣姣爸爸正想借这个机会,让家里其他人也数落下我,我因为类似性格和行为亦吃过不少亏。我直接了当地说:“我跟你们不是一类人,我也不在意你们对我的评价,所以别说了吧,”

于是大家不再说这个话题了。

【8】@秦枫:(留檔)美欧联合申明:我们今天在华盛顿特区会见,以启动美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的新阶段——一种为实现双方共赢的有力经贸合作,以更好地为全球安全与繁荣而共同努力、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密切关系。美国与欧盟总计共有8.3亿多公民,占据全球50%以上GDP。如果我们合作,可以让我们的星球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安全、更繁荣的地方。美国与欧盟今天就已经拥有一万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关系——这是全球最大的经贸伙伴关系。我们想进一步加强这份贸易伙伴关系,以使得全部美国与欧洲公民获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同意首先要共同致力于零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消除对非汽车工业产品的补贴。我们也同样会努力在服务贸易、化工、医药产品以及大豆等领域减少贸易壁垒并增加贸易量。这将会为农民以及工人打开市场、增加投资并使得美国与欧盟更加繁荣。这将会为农民以及工人打开市场、增加投资并使得美国与欧盟更加繁荣。这也会使得贸易更加公平、更加互惠。其次,我们今天同意加强我们的能源战略性合作。欧盟想从美国进口更多液化天然气(LNG)来使得其能源供给更加多样化。第三,我们今天同意围绕标准展开紧密对话,以此来放宽交易,减少官僚障碍以及降低成本。第四,我们今天同意共同致力于保护美国与欧盟的公司,以更好地保护他们免受不公平的全球贸易行为的侵害。为此,我们会与有着类似想法的伙伴紧密合作,推动WTO改革,去解决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知识产权窃取行为、强制性技术转让行为、工业补贴、国有企业造成的扭曲以及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决定立即成立由我们最密切的咨询顾问组成的行政工作小组,推进此项联合议程。此外,它还会制定短期措施,以便利商业交易并评估现有关税措施。在我们致力于此的同时,我们不会违背这份协议的精神,除非任一方终止协商。此外,我们也想解决钢铁与铝的关税问题以及报复性关税问题。

//@Riveredge:全部是意向,没有实质的的东西。虽然我相信欧盟会在某些领域降低关税,其余的申明里想做的都会打折扣。欧盟决定不了它的成员国具体的贸易行为,它必须回去咨询和协调成员国。它和日本贸易零关税实际上谈了四年了,再说双方的进出口金额非常接近,原先的彼此的关税差距也就在1.5%

【9】@兔主席 :目前中美都在说要倡导自由贸易,指责对方破坏贸易规则,搞保护主义。这实在是很神奇的事情。贸易这个东西是由制度、实践、无数的行为组织起来的。是可以客观加以描述和评判的。这个评价本身不是一个价值判断。

换句话说,这两方肯定有一方是错误的。不可能两方都对。

中美大使在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上再次交锋(中英文实录)这篇东西,我觉得非常值得一看(而且推荐看英文原文)。这个就是目前中美一线贸易谈判的话语状态。
O中美大使在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上再次交锋(中英…

我说的话语状态,就是中美双方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或措辞在对话或过招的。

美方的指控是比较直接的。也有很多定性,简单的说就是彻底认定你的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可以援引很多例子,大到产业政策、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和资源配置,到对国企的影响或控制,到缺乏法治,到具体如要求在企业内发展党组织等。美方之前准备了很多材料,包括对中国经济模式的分析。还有之前的301调查报告。我相信成员国也都是看了的。

另外,我想在一个在中国大城市里,在产业、金融领域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看就知道美方在说什么。这说的就是实际情况。

除了在极少数的几个领域,“国进民退”是中国目前的整个环境。国资享受无数的资源优势。平心而论,我国政府是要发展市场经济和市场力量的,但同时也不愿意放弃政府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国资企业就是影响和控制经济的手段。另外,国资在各种各样的资源获得,特别是信用/资金方面的优势,是民企不可能比及的。除非改革突破深水区,否则不可能实现。这些年看来,中国到也是培养了许多非常能干的国企,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经济模式里如鱼得水。这几乎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了。

然后看看中方的反驳。

我想的问题是,如果我被放到这个位置,代表国家,如何作答?如何反驳美方?——我如何去完成这个任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大使张向晨做得很不错。这个工作可不好当。他在这个角色上非常不容易。

中方的反驳,咱们自己人看了明白,基本属于掐架中狡辩的一方。有很多文字游戏。旁征博引,一会儿汉密尔顿一会儿中国古话。还有各种个人体验(“我过去的同事”),其中很多部分是讲书面定义、逻辑的。比如说“市场经济”——WTO规则没有定义什么是市场经济,所以你不能说我这个不是市场经济。这个属于比较典型的诡辩,因为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市场经济”大概是个什么东西,具备哪些要素,中国的模式不属于西方默认的市场经济。中国是可以继续冠名自己是市场经济,这纯粹是文字游戏了,别人为什么要陪你玩呢。

还有援引一些文字,例如政府文件里提到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其实和“改革”一样已经是政治正确了。是一个正确的愿景,看文字没有用,要看实践怎么做的。在经济一线工作的国人心里知道,我们这两年现在是离市场配置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大家都是明白的。

还有中国宪法都出来了,“宪法第十六条对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做了明确规定”,还有引用《物权法》。

这一套东西,比如罗列法规,可能前些年对老外有用,现在肯定是不管用了。美国301报告里非常系统性地介绍了在实践中发现,不能看中国成文法规和政策,要看实际操作,通过实操、实践,来还原中国的模式和体系。他们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所以,这个时候就法律法规和政府公开文件表述进行回应,别人不光是信不信的问题,已经没有耐心听了。

我想说什么呢,再重复一次,我们的大使在他的位置上做得很出色。但中国的这种理论的方式,已经快用到尽头了,不能持续了。在过去十几年里它确实有用,但中国在发展,熟悉中国事务的人越来越多(看看现在有多少的海归,多少人在外企工作,有多少老外会说中文漂在北京上海),对方也越来越知道中国人的方式。咱们这些策略到最后就不灵了。

目前的迹象是,人家认为WTO和这些理论根本就是浪费时间。直接开打贸易战。然后重新建群(美日欧),你最聪明,最正确,永远是对的,你自己跟自己理论去吧。最后一个离场的观众请熄灯。

【10】@祝佳音 :回想80年代初才是真正中国努力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时候。入中国籍的德国人从日本带回乙肝病毒样本让中国科学家进行研发;日本人捐助疫苗;源自德国公司的美国分公司向中国政府建议捐赠生产线而中国政府派出大批科学家赴美学习技术,这才叫人类联手对抗命运,才叫人类融合的辉光——你再看看现在,什么他妈玩意儿……

但也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孤立主义回潮和种族/宗教矛盾越来越明显了。我有个感觉,人类在努力融合撑了这么长时间后终于要撑不住了,理想主义让位于现实,之前努力积累缝补的问题逐渐显露,也许很快又会迎来一次世界大战了。

【11】@兔主席:我来大概介绍一下英语媒体。

基于一个关于媒体偏见指数的图。这个图挺有意思。

里面除了极少数包括英国媒体和法国的AFP外,都是美国媒体。而且包括了纸媒、新闻网站、通讯社、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介。

横轴从左到右是自由派(liberal)或左派,到保守派(conservative)或右派。

纵轴,越往上越是客观基于事实的报道。往下则反之。

一个人如果想看客观中立的新闻,自然会找居于横轴中间、纵轴靠上的媒体。

稍微点评一下。

首先最上面、最中间的几个,包括路透社、AP(美联社)、AFP(法新社)之类的都是通讯社,就是发布纯新闻的。这些驱动新闻也最可靠,另外根据传统,就是提供事实,不做诠释的。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是准确的。不过这些通讯社也不会有什么分析评论和诠释,没什么可看的。

下面这几个是我看的比较多的。ABS News我有app; CBS News我市场会听晚间新闻的podcast还有每周一次的60分钟节目。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NPR,这是一个相当独立的、很大程度跨越两党(稍微偏liberal)、值得依赖而且相当专业的媒体。关键里面有很多比较客观的深入的分析。我看NPR的app和收听多个节目的podcast。

BBC比这个说的要左一点。BBC相当的liberal。至少不比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更右。英国的卫报也放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附近。基本上就是欧美主流知识精英、都市upper middle class爱看的媒体。

TIME是早年(1990年代)我看的杂志,但这种杂志时效性不行,罗里吧嗦,早就不看了。

《经济学人》,早年比较喜欢,现在认为诠释性实在太强,非常非常的opinion-forming,很主观,它应该往坐标再下一个档。它怎么能离CNN这么远呢。至少往下调一整格。顶多就是“analysis”。另外《经济学人》除了经济问题非常古典以自由主义外奇谈问题非常liberal,属于典型的libertarian,放在这个左-右的尺标里体现不出来。其他华尔街时报等几个财经媒体也是。说起《经济学人》,我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是订阅看了好几年。也是看了很多年,经过时间,才慢慢发现它的问题。

Atlantic和VOX是我比较喜欢的左派媒体。这两个虽然左,但是分析师都是很有深度的,经常能抓住一些被忽略的点做深入分析。Atlantic主要看文章,VOX主要听podcast,有若干个不错的节目。

与他们对称的National Review和Weekly Standard现在很少看了,直接看FOX和Brietbart。(下面说)。

好,CNN。看,CNN给放到纵轴如此之低的位置。它在横轴上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BBC差不多,但是客观性比它们查出三到四个档次。很多人特别是右派说它是fake news是有道理的。CNN的电视我还是比较爱看的,报道突发时效性新闻好极了。比如当时马航370这种事,就看CNN最好,找各方面的专家来第一时间分析报道。但政治类报道实在是偏向性太强太强。打开CNN app就能感受到强烈的反Trump的味道。它的报道有几个特点,一个是选择报道什么不报到什么偏向性极强。你看到的新闻本身都是真的,不是非事实,但都是它筛选过的。挑选有利于自己agenda的东西来报。再次基础上,再加上偏向性非常之强的诠释。就美国政治这一项,反正天天看CNN肯定是越看越偏,把自己彻底围在liberal bubble里。。这个台因为突发新闻报道确实好,不看不行。但有时看着又很烦。

再往下,会发现右边冒出一大堆媒体,相比之下左边就少一些。这右边的就是草根共和党爱看的媒体。看,FOX News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偏向性如此之强。报道基本被视为是意识形态宣传。我完全同意。人家FOX可不掩饰这一点。

所以看CNN看烦了就直接换台看FOX,来点猛的,来点重口味的。一杆到底直接上大右派宣传。而且FOX从电视来说,整个形态都十分的糙,主持人大多是属于直男癌或非常生猛的金发大蜜那种,报道的措辞强调都比较激动,噼里啪啦的。然后过不多久就穿插白人乡村音乐。非常带劲。与其CNN这种扭扭捏捏,搞宣传还要立牌坊装正经的媒体而言,还是看FOX来得实在。所以一遇重大事件,你猜想会有争议的,看完CNN后一定要看看FOX。

最后就是Brietbart,那个红框白心的大B。它以前的主编就是Trump的首席策略官Steve Bannon。这个媒体就更直接了,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的政治正确了,它敢报道FOX这种毕竟还是主流的媒体所不敢报道或羞于报道的东西。打开里面有大量反伊斯兰、支持枪械、反移民、美国至上的新闻,有大量关于少数族裔犯罪的事。还有各种伊斯兰国家的丑事,都是他们爱报的。这个媒体止步于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但傻子都能看出来差不多了。所以要看美国alt-right、Trump的白屌丝粉丝盘特别是偏年轻这波的,得去看Breitbart。打开Breitbart你就能看到这个群体自己想看到什么、渲染什么。

这个一大堆右翼媒体都在右下方的位置还是很说明问题的。在纵轴下方其实就是说明它的报道不客观不科学。它的读者确实也是平均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而且基本是白人。比如家庭收入较低美国末50分位的白屌丝群体。

以上。说了这么多,最推崇的是NPR。另外偶尔看看Atlantic的深度报道也不错。

【12】严峰:一碗油豆腐粉丝汤

1971年的一天,我7岁。父亲带着我,走在上海金陵东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卖油豆腐粉丝汤的个体摊贩,父亲眼睛一亮,就拉我坐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是1971年,个体摊贩是非常罕见的,出现在既残存往日纸醉金迷记忆、又刚刚接受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金陵东路,更是不可思议。更惹眼的,是我父亲还穿着一身军装,上下散发着豪迈的军人气质。就这样,军人、小孩、金陵东路、油豆腐粉丝汤小摊、文革,各种机缘巧合,构成了那个年代一道可遇不可求的惊世奇观。

这是我第一次吃油豆腐粉丝汤,对一个在匮乏中成长的孩子来说,这碗油豆腐粉丝汤,鲜美爽口,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平时家里吃的饭菜的风味,超凡拔俗,沁人心肺。

就在我们吃的过程中,身边聚拢了一些围观的人。我是一个比较早熟的孩子,对别人的眼光很早就比较敏感,当时就觉得这些看客的眼光中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惊讶、好奇、有趣、困惑、鄙视……我有点坐立不安,希望快点吃完走人,但父亲丝毫不受影响,就在这些目光中悠然地吃着他的油豆腐粉丝汤。

这时,围观人群中一位40岁左右、长得细白精致、带着眼镜的中年人开口问了父亲一个问题:

“好吃吗?”

他的腔调混合着好奇与调戏,我今天也忘不了那一刻对这个精致中年人的厌恶。作为一个孩子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满满的恶意。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过于敏感的孩子的错觉。无论如何,我觉得受到了羞辱。

然后父亲微笑着回答说:“很好吃。”

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在回答这个意义暧昧的问题时的语气和神情:温和,自然,真诚。那眼镜中年对这回答似乎有点满足,又似乎有点失落。

我的羞愧和不安仿佛突然消失了,我们坦然地继续吃着油豆腐粉丝汤,在一个金陵东路的小摊,在1971年。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