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性衰退是病态还是常态?…… – 分享日记

中国大学生性衰退是病态还是常态?……

早在去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一篇报道称,美国的青少年约会数量正在递减——这个转变跟另一个重大变化相吻合: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经济前景越来越焦虑。特别是在富裕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里,这种焦虑导致了对青少年期待的大转变。据2017年美国疾控中心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调查,大部分美国高中生到毕业时都没有谈过恋爱。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简·腾格在一篇研究中指出,今天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禁欲的可能性是X世代(指二战后的一代人)的2.5倍,有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成年之后从未有过性行为。从上世纪90年代后起到2014年,普通成年人的性生活从一年62次减少为54次。就个体而言可能察觉不到这种减退,但就美国全国范围而言,这个数据很可观。

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联合指导了Match.com每年针对超过美国5,000名单身人士的调查,费舍尔也认为这种减退是因为年轻伴侣的减少。在过去的25年里,结婚率在降低,结婚年龄也推迟了。最开始,很多观察者认为结婚率下降是因为未婚同居的人增多了,但实际上同居人数的增长无法抵消结婚人数的下降。现在35岁以下的成年人大概有60%跟配偶或者未婚伴侣同居,而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还跟家长住在一起,这是整个年龄段成年人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单身又跟家长同住显然很少有亲密关系。

性衰退并非美国独有的现象。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密切追踪其国民的性生活,但那些有调查的国家都报告了性生活延迟和减少的情况。英国的“全国性观念和生活方式调查”是权威性研究之一,根据这个调查结果,16岁以上,44岁以下的英国人月均性行为从2001年的6次降到了2012年的4次。而同期澳大利亚有伴侣的人性行为也从每周1.8次降到了1.4次。

正处于人口危机的日本,成为了危险无性生活的研究案例。2005年,34岁以下的日本年轻人有三分之一毫无性经验,而到了2015年,无性生活史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了43%。与此同时,表示不打算结婚的人数也在上升。当然婚姻也不代表有性行为,一项相关调查显示47%的夫妻超过一个月都没有一次性接触。

日本人的性冷淡也诞生了一些新名词,例如“草食男”、“宅男”、“御宅族”、“啃老族”、“单身综合征”等等。前些年大多数西方人对这种现象的描述都有个潜台词:“日本不是很奇怪吗?”而现在,西方开始发现日本并非孤例,更像是一个预警。因为日本就业前景黯淡,迫使很多男性独身,而文化也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专家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性”不再神秘,有可能是人类“性衰退”的主因

在瑞典,最近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年轻人的性生活也呈现下降趋势

在中国,虽然如性社会学家潘绥铭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性革命已经基本成功。但是,新一代年轻人“无性症候群”的现象也开始出现苗头。

根据潘绥铭教授的《2015年中国人的“全性”》里面的调查数据,从2000年到2015年,18岁到29岁已婚或同居的年轻人里,男性每月性交少于一次的比例从7.6%上升到10.2%,女性则从3.1%上涨到14.3%;男性中没有“性趣”的比例从4.8%上升到12.1%,女性则从12.8%上涨到27.3%;担心自己“性表现”不好的女性则从39.5%涨到了64%。

一种意见认为,当今中国大学生在性上面很开放,但其实中国的大学生是中国最保守的群体之一。2015年中国男大学生有性经验的比例仅为27.5%,而女生比例为22.6%,这个数据跟很多国家相比都不高。

而对于已经结婚的中国人来说,婚姻的满意度也在下降,觉得婚姻“非常满意”的比例从2000年的74.1%下降到2015年的53.1%。婚内“日常亲昵”的比例也从2010年开始大幅降低。

然而,婚内男性自慰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21.5%上涨到2015年的42.6%,女性则从5%上升到12.9%。在社交媒体上,与“中国90后已经没有性生活了”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和话题也被大家热议转发。

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当下社会对性的限制似乎越来越少,很多人并不羞于谈论“性”,色情片的资源唾手可得,婚前性行为也不再是禁忌,预防性病的避孕措施也得到了普及。但是,日本发达的性产业,却唤不起日本年轻人的“性趣”;美国流行的勾搭文化(hookup culture),在Tinder等社交软件的帮助下,似乎让“一夜情”成为平常事,但年轻人的性生活频率却在下降。

法国著名学者乔治·巴塔耶对这种现象做过一些哲学探讨:随着性产业提供越来越精致的性体验,性价比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在其中流连忘返——因为可以抛除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种种不完美,且不必背负情感责任,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性体验甚至是情感体验。

另外,越来越难维系的亲密关系让人们对性生活望而生畏。社会高度的流动性和生活高度的不确定性,让人类的爱情关系变得很难预测,而努力本身又让人心力交瘁。每个人也许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对爱情关系的开启成了一项高风险举动。这种心理预期,减少了很多人去维系长期关系的可能性。而焦虑本身也是性欲消退的原因之一。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的生活,导致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难以停息。这种生存压力进一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放大器,反过来加剧现代人的“现代病”。

哲学家福柯认为,在当代,性是规训和生命政治的结合处。一方面,性是规训性的,即通过某种体系的知识,规定了哪些性行为是正常和异常的。当人们忧心忡忡地谈论年轻人的性生活越来越少的时候,这暗示着传统性生活少或没有性生活被认为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状态——这其实上层建筑应该担心的事情。因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性是调节人口、治理社会的一项重要机制。

这样看来,“性趣衰退”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不是一种病;但对于国家来说,这个现象有可能影响国运。人们应该问的是,到底什么在规范着人类的性生活?规范的意义到底何在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