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又戳中血淋淋的现实…… – 分享日记

韩国电影又戳中血淋淋的现实……

这是一部没啥关注度的电影,豆瓣才1000多人评论…

但它不仅是釜山电影节开幕电影,还入围了有“韩国奥斯卡”之称的百想艺术大赏,提名最佳电影…

而且,这部韩国电影,又一次戳中了我们的现实:《4等》

韩国,首尔。

金俊浩,是个11岁小学生。

成绩普通,但特别喜欢游泳,两年前,妈妈给他报了游泳班…

妈妈带着他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游泳比赛,俊浩挺争气,每场比赛都杀进了决赛…

可是每场决赛,都很巧的,都是第4名。

第4名,意味着拿不到奖牌,站不上领奖台,虽然就差那么一点点,但只能算是“没有奖牌的选手”…

更关键的是,第4名的成绩,拿不到特长生加分,进不了理想的学校…

妈妈坐不住了,对俊浩劈头盖脸一顿骂:气死我了,真应该去哪里算算命,看是不是中邪了…

形势严峻,妈妈当机立断:换教练。

托了好几层的关系,她找到了曾经的亚锦赛冠军选手,给俊浩进行私人训练。

教练一眼就相中了俊浩,他对俊浩妈妈打了包票:是个好苗子,得奖牌应该是没问题,以后上大学也可以随便挑。

不过,他提了两个要求:

一、每天凌晨4点来游泳场,一对一训练,一节课都不能缺;

二、父母不允许进游泳场观摩。

虽然要求很奇怪,但求胜心切的妈妈还是答应了。

每天起早训练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全家人都相信,跟对了教练,只要再努努力,俊浩一定能拿到奖牌…

大家都没想到,在游泳场里,等待着俊浩的,是教练的棍棒…

教练揍完俊浩,语重心长的说:打你是为你好,我小时候,要是教练能再严一点,我可以更好。

这部《4等》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于2016年在韩国上映,豆瓣得分7.6分…

跟很多韩国影片关注宏大政治议题不同,这部电影围绕一个小家庭的喜怒哀乐展开,从一个小切口入手,揭开了韩国教育之痛。

有网友评论:没有狗血,没有鸡汤,没有励志,让人忍不住思考,教育的本质是先甜后苦,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可能前途黯淡,还是先苦后甜,经受住残酷的竞争压力,早早走向成熟,有一个人人羡慕的未来。

电影虽然讲述的是韩国家庭,可生在中国的我们,完全能够感同身受。

同样的唯成绩论的教育环境,佛系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没有好胜心的儿子…

每一个角色,我们都如此熟悉。

俊浩的爸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也不太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在乎什么。他觉得,游泳当个爱好就挺好的,没必要拼了命练。

孩子拿了第4名,他满意的说:吃点好吃的吧!

可是,俊浩的妈妈则完全不同。

身为全职妈妈,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在她看来,学习是要讲投入产出比的,花了那么多时间,拿不到奖牌,就啥也不是。

她说:在水里两年了,出不了成绩,你还吃得下?

在约见新教练之前,介绍人劝她:这教练很严,我怕你孩子受到伤害。

她却平静的回应:我家俊浩一定要得奖牌的,我会用奖牌抚平那个伤口。

在魔鬼教练手下,俊浩承受着他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压力。

每天天不亮,就揉着惺忪的双眼赶到游泳场练习,日复一日的大强度训练,又累又枯燥。

动作不标准,就会被骂: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你是不是脑残?

游得慢了一点,拖鞋、扫把,抄起来就往身上招呼。

成绩是一点点上去了,可俊浩背上、屁股上、腿上,却伤痕累累。

妈妈看到了孩子的伤,疼在心里,却咬着牙,视而不见。

终于有一天,俊浩忍不住问:妈妈,是不是我只要拿第一名,别的什么都无所谓?

这是一个被推到极致的故事。

把孩子打得浑身是伤,这种做法,显然不可取。

但另一个方面,它没有回避学习道路上的艰辛坎坷,不厌其烦的向我们展示学游泳过程中,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告诉我们:成功是靠汗水和泪水堆积起来的。

比起最近某些简单抨击应试教育的影片,可能更接近现实。

而这部电影,借一个极端案例,向人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了让孩子赢,你可以做多大让步?

片中妈妈的选择是:即使孩子遭受体罚,也在所不惜。

只是,妈妈想要赢,教练想要赢,唯独俊浩自己,不想赢。

他只是喜欢在水里玩,这比枯燥的练习、拼速度,有趣多了。

我们很容易从俊浩身上找到共鸣,有多少人,从小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耗尽了兴趣,最终放弃,这辈子再也不想碰钢琴、不想再读书、看到数字就头疼…

我们可以指责这个妈妈的急功近利,指责她不应该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指责剥夺童年快乐的教育体制,抨击应试教育的悲哀…

但电影却没有简单输出这样的情绪,它所表达的,要复杂得多…

它完整呈现了一位希望孩子有所成就的妈妈,复杂而焦虑的内心世界,这个可怜又可悲的母亲,也让人心生同情…

为了养育两个孩子,妈妈选择了全职,她为了这个家庭做出了巨大牺牲。

孩子学游泳,她天天负责接送,孩子凌晨4点上课,她还得比孩子早起一小时准备便当。

她跟我们认识的很多妈妈一样,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孩子能成材…

这个心愿,更多的还是期望孩子在走向成年人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起点更高一些,机会更多一些…

所以当俊浩说,再也不想学游泳的时候,妈妈崩溃了。

她说:你有什么权利说不学,不是和妈妈一起努力学过来的吗?你怎么能随心所欲的,说放弃就放弃了?妈妈比你还努力…

她的一些想法,也不是毫无道理:

孩子喜欢游泳,有天赋,为什么不逼一下?也许,逼一些就成了呢?如果真的成了,孩子或许能少奋斗十年…

靠游泳加分,能进好学校,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给自己一个机会?

孩子的事情,哪能什么都按兴趣来,是不是说不想上学,就可以不去?

俊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智力平平、没有家底、拼不了爹,妈妈真正害怕的,是没有好胜心的俊浩,将来无法对抗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

她一次次质问儿子:你这样以后怎么办?你要这样混人生吗?

表面上,这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母亲,逼着孩子前行的故事,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人类社会弱肉强食,抢夺资源的残酷现实…

在成人世界里,结果定输赢,没人在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没人听你讲“过程最重要”,以成绩、业绩、KPI决定个人价值…

真实的世界里,竞争比游泳赛场复杂得多,勤奋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愚蠢和懒惰却可能让人滑向更深的深渊…

在成人世界里,兴趣不能当饭吃,那些把爱好折腾成事业的人,没有哪个只享受兴趣的快乐,而不需要承受成就事业的枯燥乏味和痛苦…

举个例子,现在“电竞行业”异常火热,很多人都以为所谓“电竞”就是“打游戏赚钱”,打游戏多开心啊…

殊不知,电竞行业淘汰率高达99%,职业电竞选手每天训练时间超过10小时,其中绝大多数时间是进行补刀、对线等基本功训练,无比枯燥…

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身价百万千万的电竞选手,哪个不是站在数以万计的失败者的炮灰之上熬出来的?

周杰伦当年学钢琴,也是在母亲的棍棒伺候下,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熬出来的…

功成名就的周杰伦曾表示:很感谢母亲,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后来,他用音乐让公众都记住了母亲的名字:叶惠美。

《叶惠美》专辑封面

电影没有简单否定或者肯定母亲的行为,它呈现了真实的教育困境,引发观众思考:身为父母,究竟该如何抉择?

暴力体罚,肯定不对。

每个孩子的专注力、抗压能力,并不相同,到底应该如何因材施教,无法一概而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始于兴趣,但要有长足进步,必须有辛勤付出。而进步所收获的成就感,也会让兴趣更加浓厚。

追求成功和兴趣爱好,快乐和吃苦,不是二元对立,也不是非此即彼。

身为家长和老师,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循循善诱,找到尽量让孩子快乐而又能百折不挠的路径…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

俊浩半夜偷偷溜进游泳馆,这一次,他终于不用追赶时间,随心所欲的欣赏水底光影,享受游泳本身的快乐。

而也就在那一刻,他想明白了:我喜欢游泳,为了能继续游下去,我愿意去拿第一名。

为了喜欢的事情,付出汗水,承受痛苦,付出代价,才是真正的喜欢。

或许,对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这有点残酷。

但是,懂了,也就长大了。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