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首富胡雪岩的商海沉浮录…… – 分享日记

清末首富胡雪岩的商海沉浮录……

1835年,13岁的胡雪岩跪在坚硬的青石板上,眼前是父亲的棺椁。

他正式成为一名孤儿。

瘦弱的身体和摇曳的白烛,隔着棺椁对望,仿佛命运大手拨弄下,两颗弱小的棋子。

胡雪岩把父亲草草下葬,收拾仅有的盘缠外出闯荡。

他在杂粮店、火腿店当过伙计,也给老板倒过尿壶,前辈同事的喝骂和数落也承受不少。

在底层打滚的人,能练就坚硬的心肠。

胡雪岩兜兜转转,依然回到闯荡的第一站——杭州。这座富庶的城市,承载了胡雪岩一生的功业,又亲手送走他的一世繁华。

1842年,胡雪岩被阜康钱庄的于掌柜收为学徒。

他办事精明、心思缜密,恰好于掌柜没有儿子,家业财富无人可传,当时也没有慈善基金之类的组织。

于是,价值5000两白银的钱庄,被于掌柜亲手交给胡雪岩,勉励他:“好好干,不要辜负……”

做为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贵人,于掌柜把胡雪岩带出小池塘,让他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想要走得更远,就需要坐车。

几年后,一辆豪华马车就来到胡雪岩身边,车里的主人对他说:“上车吧,我买票你掏钱。”

那个人,叫王有龄。

胡雪岩破产后,平生记载基本丢失。

他到底怎么结交到官府要员王有龄,并没有详细资料。

高阳在《胡雪岩》中,演绎了胡雪岩挪用500两资助王有龄的桥段,全是脑补画面,看看就好。

1841年,王有龄赴浙江任职,署理新昌县。

此后10年,王有龄同志努力工作、拼命干活,经过多个地方岗位的历练,终于等来了升职机会。

而这10年间,胡雪岩在杭州经营钱庄生意。

一个手中有权,一个手中有钱,有千百种方式促成他们的相识。可能是一次酒宴,可能是一次品茶。

1851年,王有龄升任湖州知府,胡雪岩发迹。

他代理了湖州公库,用现银扶持农民养蚕,然后就地购买生丝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后,再把钱解交浙江藩库。

胡雪岩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还能从中抽成。

这样的生意,也不一定非得胡雪岩去做,换一个人照样发财,还不是因为掌握实权的王有龄,照顾小兄弟嘛。

王有龄荣升浙江巡抚,胡雪岩的财富也日渐膨胀。

钱庄、药铺、丝绸……甚至军工、漕运都在胡雪岩的麾下,那些年,他的商业帝国竟然掌握了一半的浙江财政。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商人拜入某位官员的麾下,然后在权力笼罩下四面出击,最终一个取利、一个借势。

比如,高书记、祁厅长和高小琴们。

1861年12月29日,太平军攻破杭州城,王有龄自杀。

可胡雪岩却逃过一劫。

那年,太平军攻破苏州、常州、绍兴,粮饷断绝的杭州已成孤城,而边境的左宗棠又坐视不理,只等王有龄失败,再展示神威。

王有龄一面派胡雪岩出城征粮,一面坚守杭州。

大兵压境2个月,王有龄最终无力回天。城破时,他从容整理衣冠以身殉职,成全一世美名,清廷也在浙江设立祠堂祭奠。

如果是一般剧情,应该上演树倒猢狲散的戏份。

王有龄倒台,车上的小兄弟们不是随大哥一起牺牲,就是被历史进程碾压,从此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派系斗争中的失败者,只能是牺牲品。

可胡雪岩的身手不错,他跳车了。

他在外地征粮时,听闻王有龄自杀的消息,敏锐的直觉告诉他:想要生存,必须改换门庭了。

凛冽寒风中,胡雪岩一头扎进左宗棠大营,一如14岁那年背井离乡时的孤注一掷。

乱世中什么最珍贵?

金银书画、珠宝玉器等宝贝,在生死存亡面前都失去了附加的价值,唯有能果腹的粮食,才是刚需。

王有龄派他征集的粮食,成为献给左宗棠的投名状。

即便左宗棠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他清廉自守、不看重财产,可身处乱世官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进京打点、军队粮饷、甚至给手下发红包,每一样都离不开钱。换句话说,他更需要胡雪岩这样的“白手套。”

绞尽脑汁登上权力的列车,然后利用批条、口令、打招呼的方式大发横财,大家一起分享胜利果实,这就是胡雪岩们的“生意经。”

很多人都说“经商要学胡雪岩”,学什么呢?

胡雪岩的模式,恐怕是最差劲的商业模板。

清军收复浙江后,军官们把缴获的“战利品”全部存入阜康钱庄,一时间,胡雪岩手中的资金迅速积累。

浙江和楚军,充其量是左宗棠的大树根基。

顺着枝蔓向上攀缘,胡雪岩看到成片绿荫,他们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为胡雪岩的商业帝国提供充足养分。

朝廷重臣、王公贝勒,都成为胡雪岩的客户。

他用这些资金来投资医药、茶叶、丝绸、粮食,短短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将近2000万两白银,成为大清首富。

故事到此很圆满。胡雪岩可以风光的出入高档会所,对着媒体大谈小目标、中等意思、不爱钱之类的豪言壮语。

可外面的风光是演给别人看,一肚子心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因为这样的首富,没有任何自主权。

表面上看,胡雪岩的财富全是自己赚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可实际上呢,他不过是王公们的储蓄罐。

一旦左宗棠遭受狂风骤雨,胡雪岩立刻风雨飘摇。

上一次经历危机是王有龄崩盘时,他幸运的找到“接盘侠”左宗棠,可谁会一次又一次为他接盘呢?

或者说,当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膨胀到富甲天下时,谁能接下他的盘?

可他想明白时,已经和另一对CP迎头相撞:

李鸿章和盛宣怀。

在晚清有一场激烈的争论,关于海防和塞防。

李鸿章是海防的设计师,他认为外国敌人主要是从海面而来,用坚船利炮敲开大清国门,所以必须要建设强大的海军。

左宗棠是塞防的扛把子,受林则徐影响,他对新疆和西部特别关心。那里是遏制俄国的桥头堡,也是大清的后方。

这是理念之争,也是利益之争。

胜利者将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大清,史书也会浓墨重彩的刻画,李鸿章或左宗棠将享有生前身后名。

他们追求的东西叫“江山。”

而胡雪岩、盛宣怀等小兄弟们追求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朝廷的资源向何处倾斜、海量白银将经过谁手、陆军和海军的地位、军官的仕途……还有派系的势力增长。

他们争夺的实在太大,早已没有任何安全可言。

不论是身处其中的人,还是游离在漩涡之外的旁观者,胜利者将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为了最后的胜利,朝堂内光明正大的辩论之下,早已暗流汹涌。

盛宣怀向李鸿章建议:“倒左先倒胡。”

没了财主,左宗棠的江山就天塌地陷。

花团锦簇的首富大人,再次卷入派系斗争的漩涡,成为李鸿章和盛宣怀的眼中钉、肉中刺。

无关对错、无关正邪,只有胜负和利益。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更何况依附之上的皮毛。

1870年,盛宣怀走入李鸿章幕府。

很快,他就受到李鸿章的赏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人物。第二年,28岁的盛宣怀升为从四品,和知府平级。

能够火箭提拔,盛宣怀有两个优势。

其一,做为官二代,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各地历练,亲眼见识官场规则、学习接人待物,并细心揣摩其中的诀窍,积累了丰富经验。

其二,他的父亲盛康和李鸿章是旧交。按照这层关系,盛宣怀见到李鸿章还得叫一声“李叔叔。”

有本事的自己人,提拔不快才见鬼了。

盛宣怀在李叔叔的麾下奋发图强,他没有选择治理地方、参军打仗,而是从事了一项很时髦的事业——

办洋务,也就是开工厂做生意。

此后多年,盛宣怀除了办煤矿、开铁厂之外,还在李鸿章的指使下处理一些不见光的事情。

直到1882年,他已经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

而前一年,胡雪岩也登上人生巅峰。

他挥舞手中的钱袋子,辅佐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朝廷授予正三品的布政使衔,还赏穿黄马褂。

安徽绩溪的落魄少年,如今风光满面。

胡雪岩的“庆余堂”资本达到280万两白银,和北京的同仁堂交相辉映,号称“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可胡雪岩不会想到,不投靠权力的同仁堂,虽然没有遍地开花,但胜在细水长流,日后更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很显然,呼风唤雨的胡雪岩是一座资本大山,远远不是盛宣怀能够撼动的。

可胡雪岩却在商战中陷入一场生死劫。

盛宣怀在天津目露凶光,跨越千里紧紧盯着江浙的胡雪岩,时刻准备冲上去一击致命。

“你的尸体,将成为我的荣耀。”

1882年,胡雪岩在下一盘大棋。

当时的蚕丝贸易被洋商垄断,定价权、加工厂都在洋人的控制之下,中国人只有微薄的利润。

首富大人看不下去,他决心为中国人争光。

当然,也为自己赚利润。

他连续多年都派人到长三角各地去收购生丝,从源头掐断货源,然后又耗费巨资在上海开办了蚕丝厂。商业帝国中的每一个铜板,都被他调动起来。

直到当年夏天,胡雪岩已经囤积了2万包生丝。

他事先的调查预测,当年的生丝产量将近8万包。然而直到8月份,长三角的生丝产量也只有6万包。

控制了三分之一的货源,胡雪岩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

他邀请中国同行们组成联盟,一起控制货源、一起抬高价格、一起拿下定价权,然后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

当时伦敦的生丝价格,是每包16先令6便士,而胡雪岩定下的价格是17先令4便士,低于这个价格是坚决不卖滴。

天算不如人算。

就在胡雪岩胜利在望之时,欧洲传来消息:“蚕丝丰收。”本土的原料足够洋商们使用,也就不必看胡雪岩的脸色。

在上海囤了2万包生丝的胡雪岩,顿时像个傻子。

1883年,为了挽回些许损失,他不得不把囤积的生丝贱卖给怡和洋行、天祥洋行。这次商战,胡雪岩损失150万两白银。

如果只是生意上的损失,凭借多年的经营,过几年也就赚回来了,可就在此时,盛宣怀出手了。

利刃出鞘,不见鲜血不罢休。

胡雪岩刚刚在商战中元气大伤,恰好,他帮左宗棠筹措的军费又到了还款日期。

本息共80万两,还给外国银行。

既然是军费,贷款时就是以朝廷的协饷做担保,每年按时通过上海道交付胡雪岩,然后还给洋行。

只不过在合同上签字的是胡雪岩,洋行要钱也只会找他。

这是,盛宣怀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对上海道台说:“李中堂希望你迟20天拨这笔钱,不知可否?”

李中堂发话,当然可以。

胡雪岩迟迟收不到钱,洋行又催的紧,只好自己掏腰包先行垫付,等收到上海的钱再填补窟窿呗。

可惜,胡雪岩永远都看不到这笔钱了。

几天后,盛宣怀接到线报,胡雪岩已经从阜康钱庄调银还款了。没多久,上海街头就流传着一个小道消息:

“胡雪岩破产了,存的钱都快取不出来啦。”

于是,钱庄最害怕、最恐怖的事情来了:

挤兑。

在阜康钱庄有存款的客户纷纷要求提取现银。资金链断裂、银库空虚、再加上挤兑潮,胡雪岩终于支撑不住了。

民间挤兑又引起官场反弹,包括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煜在内的王公大臣们也害怕蒙受损失,要求提款。

挤兑潮犹如决堤之大河,已非人力可挡。

任凭胡雪岩把自己的存款、房产、田地都抵押出去,也难以满足提款的人流。

1883年11月,朝廷下令查抄胡雪岩的产业,而最终执行的,正是他的恩主左宗棠。

一代红顶豪商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就此烟消云散。

1885年11月,胡雪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此前2个月,查抄他的左宗棠也在福州去世。

他在杭州耗费百万两营造的豪宅,早被大学士文煜以10万两的低价买走,可谓物超所值。

上海的公寓内,盛宣怀冷静的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胡雪岩完蛋了,以后的大清帝国将是自己的舞台。

1885年,盛宣怀就任招商局督办。

不知他有没有想过:

胡雪岩为何会有今日?自己的明天又将如何?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