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本质真的是无欲无求吗?…… – 分享日记

佛学的本质真的是无欲无求吗?……

在世人的眼,学佛的人往往是“无欲无求”的形象,以至于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佛的本质就是要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误解了佛学的真正意义。

因为在佛教的修行之中,所强调的修行是让众生不执、不住于世间虚幻之相,如《金刚经》中所说的离相、破执、不住于相,说的就是这个不执、不住的道理,而不是要求修行之人做到“无欲无求”这样的水准,换句话说,就算你做到了“无欲无求”的层面,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之人。

在现实当中,“无欲无求”指的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毫无生气、毫无所求像个枯木一样的存在状态。但佛学所追求的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佛学的本身是非常鲜活的、超觉灵动的,是对一草一木(佛教称无情),一蚊一虫(有情)都保有同样的关心和爱意,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觉醒的、自在的状态。

因此,佛教所强调的不执、不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逃避,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去面对,如南怀谨老师说的“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有欲有求。换句话说,只有做到与实相不相违背,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用现在的话说,做这些事情,完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为了众生。

另外,众生之所以有执,有住,其实就是因为“无明”,也就是对于人生的意义的认识不足。因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欲望得到满足,也不是为了感官愉悦,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悟至本心,因此,佛教之中所说的无欲,强调的是不为感官欲望所驱使或快感,而是“践行佛法、不受后有”的欲求、修菩萨果的人可以有“渡尽众生,但却不执着一切结果和回报现象”的欲求。但这种欲求已不是我们众生所谈的欲求了。

因此,佛教之中,所说的不执、不住,并不是指学佛之人都是“无欲无求”,如果都“无欲无求”,那为什么还要修行、还要度众生呢?换句话说,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的人只有两种,一是死人,没有知觉了,当然“无欲无求”了,另一种是阿罗汉,困在定中,无法出来,也算是“无欲无求”。

那么,为什么常常有人对学佛之人有所误解呢?我想无非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不学佛、不懂佛而导致的误解,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明”、

二、错误的理解,道听途说地听专家解释。

三、妄知、断见而引起的误解,这种往往表现于对于大师的片面之词,对于佛经的某些段落等加入个人的主观见解而形成的误解。

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让人们误以为学佛之人都“无欲无求”,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佛的目的或本质就是“无欲无求”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