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红卫:期市盛会下的思考······ 分享日记 fxplus.cn
“最近期货市场很热闹!”期货业界和熟悉期货市场的人士大抵都有这样的感受。
“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30人论坛”、“第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2011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不到半个月,郑商所、上期所、大商所先后举办的三大会议密集召开,史无前例。更令人高兴的是,通过这些大会,借助在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受邀嘉宾的声音,借助金融、产业和行业参会者的宣传,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等新闻机构的传播,期货市场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渐得到优化。
但不可否认,当前制约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还有很多,除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外,部分身处职能部门的各级政府官员对期货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偏差。如果不加快转变的话,不仅会影响到对国家十二规划纲要“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政策导向的积极落实,而且更重要的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
在一次会议上,笔者遇到国家部委某职能部门的一名官员。客观地讲,该官员对期货市场的重视程度很高,对期货市场在国家政策出台与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期货市场促进实体产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的市场化作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抱有积极期望。但是这位官员却在讲演最后,对期货市场特有的运行机制发表了一些令人愕然的外行观点。
会议间隙,笔者与几位媒体朋友聊天时,与一位利用期货市场实现由亏损到盈利,企业产能几年间扩大数倍的现货企业老总交流,他们都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叹惜和不理解。
虽然各级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整体上对期货市场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作为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期货市场的高端性和专业性容易引发各方面误解和指责也很正常,因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更快地缩短这个过程。
除了靠期货市场自身功能发挥的实践效果,靠成功参与期货市场的现货企业“言传身教”,靠行业各类会议的密集传播,靠市场各参与主体对市场的推介外,期货业界是不是还要在具体的实施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做些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有组织的努力?
比如,一、整合各方力量,强化对市场宣传的组织和规划,尽可能多地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现货企业中树立行业的代言人。二、强调针对性,表现在对不同对象采取有分别的方式: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交流途径或平台,邀请参加公开或非公开的各类研讨会,组织各个品种的国内外实地调研;主动建立各类报告呈递的日常机制,这些报告包括研究报告、理论实证报告,成功案例报告,市场动态报告,甚至是新闻报道集纳报告等;充分借助各级党校这个全国性的教育平台,放大宣传效果。三、正确借助媒体力量:对行业主流媒体,要注意宣传的差异化,忌千篇一律,否则容易造成社会阅读的倦怠;对社会类和更加市场化媒体要加强与其进行期货业务有关的探讨,引导新闻从业者正确认识和报道期货市场,而不是刻意、片面追求所谓的新闻热点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