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座金字塔,需求层次理论骗了你…… – 分享日记

人生不是一座金字塔,需求层次理论骗了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举世知名,常见于时下的管理学及通识课程,以金字塔比喻人生不同层次的追求,由生理需要层层递进,以自我实现为巅峰。有最新研究却指出,这套逾半个世纪前的理论,不但过时落伍,欠缺科学实证支持,如今广泛流传的棱锥图,更是由管理顾问发明,扭曲为企业管理所用,奈何很多教科书仍然奉之为金科玉律。

国际媒体 Quartz 专文报道,如今从学校通识课程到企业培训讲座,都喜欢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需求金字塔更堪称世上最广为人知的 Infographic。管理培训公司合伙人 Susan Fowler 声称,她无论是到访俄罗斯、法国、南韩、还是罗马尼亚,每场讲座定必有人提及马斯洛和需求金字塔。

根据时下的通俗理解,这套理论把人类需求分为 5 个层次:首先是糊口以满足生理需求,然后才有条件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依次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才能追求自我实现。各个层次由低至高,以金字塔形式由下至上排列。

但新西兰及美国管理学教授 ToddBridgman、Stephen Cummings 和 John Ballard 的研究却发现,流行的需求层次理论及棱锥图,其实曲解了马斯洛想要应用在企业管理上的原意,还可能对雇员有不良影响。这个研究成果发表于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1943 年,马斯洛在纽约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任职心理学教授,发表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即当今需求层次理论的出处。

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 Margie Lachman 曾在电台节目解释,当时马斯洛可算是开风气之先。以往心理学主要是关心人的精神病患,马斯洛却关注人性中积极和独特的面向,提出具人本主义精神的心理学,为正向心理学的先行者。

不过,马斯洛的理论终究得不到心理学界认同,症结在于缺乏严谨实证,理论都是建基于主观的假设。到 1960 年代,步入晚年的马斯洛甚至宣称,自我实现能力有遗传生物学基础,部分人和群体天生无法自我实现。这种论断违背平等理念,且依然交不出实证支持,很多心理学同行更对他避之则吉,使他在心理学界位置愈趋边缘。因此如今修读心理学的大学生,都不常接触马斯洛的理论。

但管理学情况可不一样,马斯洛的名声至今还如日中天。负责研究的管理学教授 Bridgman 形容,以马斯洛为名的需求层次金字塔,很多管理学系学生毕业多年还记忆犹新。但当研究团队翻阅马斯洛 1943 年的论文、1954 年的论著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以及其他文献数据时,却没有发现任何棱锥图,其理论内容跟我们时下理解亦有显著出入,究竟为何?

以企业架构为原型的金字塔

一切可追溯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史隆管理学院教授 Douglas McGregor,在 1944 年最先在管理学期刊引用马斯洛论文;战后 1950 年代开始,他积极推广需求层次理论,但内容经他演绎却开始变质。譬如说,为了解释有员工得到高薪后丧失工作动力,McGregor 于 1960 年的文章便写道

Quote:

当一个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这些需求便再无法带来动力。从实际角度来说,它们已经不再存在。

这种观点其实违背马斯洛的原意。马斯洛认为,各个层次需求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同时为人带来动力;高低层次没有先后之分,满足低层次需求,并非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先决条件。McGregor 曲解了马斯洛的意思,却为理论图像化成金字塔铺路。

1960 年,首个等边三角形的需求层次图表诞生,由任职顾问公司的心理学家 Charles McDermid 在商业期刊发表,文章名叫 How Money Motivates Men。他认为企业如要以「最低成本激发员工的最大动力」,经理们应当理解马斯洛的动力理论,评估员工正应对什么层次的需要,以调整福利补偿方案。

研究团队形容,修正后的马斯洛理论,迎合了战后美国的官僚管理主义潮流。金字塔实际上与企业层级结构相仿,它暗示位于金字塔的高层人员,才具备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较完整的人生;低薪员工为糊口疲于奔命,是不会顾虑到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好让企业高层合理化较差的福利安排,亦不用顾虑底层员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Bridgman 坦言:

Quote:

我认为这带来了实质伤害。

到 1970 年代,为应付美国大专院校的市场需要,管理学教科书陆续出现,并一再采纳需求层次金字塔作为基础学习内容,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棱锥图于是走入民间,甚至在流行心理学读物中广泛流传。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形容:

Quote:

如果没有 5 层棱锥图配合,很令人怀疑这会否如此流行。

需求层次不是普世标准

图像化的需求金字塔,主要为企业管理服务。

其实只要认真细想,便明白把人生需求分优次的说法,经不起现实考验。譬如现实中有不少人,都是不顾低薪条件而追求理想。巴黎里昂高等商业学院(EM Lyon BusinessSchool)后博士研究员 Pedro Monteiro 亦指出,在硅谷科技巨头任职的雇员,不会因为享受高薪厚职,就追求更高层次人生价值。假如这样的理论说得过去,那边所有人岂不是都成为圣人?

再说,马斯洛早在半个世纪前承认,人生需求层次并非普世标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适用,亦未必适用于所有人。Bridgman 形容,马斯洛的原初理论纵然有缺陷,但他也不是批评者口中那么天真。马斯洛试图说明,各人会以不同方式安排这些需求。经理应该理解每名员工需要,明白有什么激励到他们,而不是简单把金字塔套在组织架构来理解。

退一万步说,由 1960 年代至今,后来无数的实证研究都推翻马斯洛的理论。莫说是简化版的金字塔理解,就连他最初的理论框架,同样被证明站不住脚。Bridgman 的研究团队试图藉以反思,管理学经常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理论,却不时曲解原意,用以迎合利伯维尔场、管理主义、企业层级架构和个人主义的需要。

然而,知错未必能改。纵然有管理专家及教科书作者表示,他们会修正著作的内容,但新教科书在修订过程却遇上阻力,有书商最终保留棱锥图。Bridgman 透过电邮回复 Quartz 时坦言,改革牵涉既得利益群体,令人固步自封。

Quote:

激进的改变不受教师欢迎,他们是最不希望改动课程的一群。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