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 – 分享日记

甲午之战……

这场决定中日国运的战争中,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清廷骄傲成了日军舰队。

一场无差别的羞辱和抹黑在后世不断深化,什么炮筒上晾衣服啊,官兵双枪林立一手火枪一首烟枪啊,如此段子可谓层出不穷。

段子迭起,让无数人都忘了,这群人曾经用生命捍卫国家安全。

在他们奋战时,后面却有无数人在拖后腿。

时隔124年后的2018年,大连湾黄海海战旧址附近,一艘沉没战舰浮出水面,那就是甲午战争清军主力舰之一的:经远号。

战舰上的弹痕累累,仿佛在诉说着战场上的呐喊和战争的惨烈。

这是一艘在日舰围攻之下,坚持到最后几乎弹尽粮绝才沉没的战舰。战斗之悲壮,可想而知,就连出水的战舰上都有当时战场中遗留的步枪子弹。

不熟悉战争的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海战中炮战当为第一选项。当士兵掏出步枪对射时,就是他们准备壮烈的时候,这壮烈不是自杀而是近身绞肉战。当时经远号必定是悍不畏死,迎头撞上日军。和日舰相距非常近,最后准备用古老的登舰战和日军决一死战。

无数掏出步枪和日军对射的军人背后,是一场不对等战争的体现。

如果弹药充足,如果舰炮合适,何至于此?

战争打成这样到底是谁的错?

战败后,无数人都将这大大的锅甩给了避战保舰的李鸿章。

李鸿章确有不堪之处,可是看到自己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他开心吗?

看着国之重器成了水下亡魂他甘心吗?

他即不开心,也不甘心,但却没办法,因为有无数人拖他的后腿,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南派清流领袖翁同龢,还有那身后无时无刻不在的影子。

翁同龢熟悉历史的都耳熟能详,是光绪老师,号称最后的帝王师。只是这帝王师,心中却少有帝王而只有利益。

他和李鸿章的仇恨很深,从家仇最后延伸到政治上,进而动摇了国本。

剿灭太平天国时,翁同龢大哥翁同书任职安徽巡抚,也算地方大员,但是这人能力不咋地,庸官一个。太平天国起义一起,就慌了神,决策失误无数,最后兵临城下居然弃城逃走,临阵脱逃算大罪吧?

李鸿章师傅曾国藩看不下去了,就此参了翁同书一本。

而这份文采飞扬的弹劾奏疏,就出自时任湘军幕僚的李鸿章之手。

这份义正言辞的奏疏,上到京城后,引发巨大反响,也让倒霉的翁同书直接被判斩监候。意思就是死刑,秋后处决!

消息传到翁家,直接将翁同龢爹翁心存给气死了。

这翁心存地位也不简单,是同治皇帝老师,身为弟子却气死老师,同治帝虽小,可慈禧太后不小啊,觉得事情干的有点过,于是就将翁同书改判充军,免过一死。

但古代士子讲究“士可杀不可辱”。

充军相当于羞辱,更何况充军之后的翁同书最后也在前线横死。这就让翁家人深恨起了奏疏始作俑者曾国藩,顺带着翁同龢和李鸿章也结了仇。

话说这事算曾国藩主使的,李鸿章顶多写了篇文章。

翁同龢怪李鸿章是啥意思,估计那时曾国藩势大,翁同龢不敢得罪,只能捏软柿子。

随后岁月,李鸿章仕途在曾国藩提携下, 一路飞黄腾达,看着仇人春风得意,翁同龢当然更不爽啊。在追求进步这一途上翁同龢也不遑多让,最后成了帝师和户部主管。

一个是中堂兼北洋大臣,一个是帝师大学时兼户部尚书。

这两人就此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存在。

翁同龢说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说翁同龢“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段互相讥讽也成清末绝对之一,但即便如此,其实有一说一,他们两人虽然水火不容,却没到撕破脸境界。

引爆他们最后矛盾的,是清末的派系斗争。主导派系斗争不是翁同龢而是慈禧太后。

清朝中晚期,国家战斗主力,早不是八旗军和绿营兵,而是地方团练武装。也就是兵勇中的勇。

“兵”都成了双枪废物,仅仅只有“勇”可以靠了。

“勇”中最著名的湘军和淮军都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

随后洋务运动北洋舰队成军,也是淮军派系的李鸿章主导进行的。

所谓“一家独大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在慈禧太后看来,淮军一家独大进而尾大不掉,才是国家的最大威胁,必须要压制。

因此,他需要制造平衡局面,甚至制造矛盾出来掣肘李鸿章。

军事上:他先是任用左宗棠为将,用左宗棠压李鸿章。后期左宗棠死了慈禧太后又提携张之洞制衡李鸿章。

政治上:他间接选择的人物则是和李鸿章不对盘的翁同龢。

军事制衡,政治制衡,都是为了压制李鸿章。

那么慈禧太后为何要这样做,光绪皇帝为何也会默许?

其实这都是清政府为了小民族利益,为了政权稳固而不得不做的选择。

出自团练武装的湘军淮军,都是地主阶级主导下成军的武装,在阶级属性上对于清王朝忠诚度并不高。可是清王朝也有苦衷,脱离了湘军、淮军,清朝又没有可以利用的武装力量。

如何做?

只能在做好制衡同时,给予相对防备,这防备手腕很简单。克扣点军费啊,时不时给主管官员上点眼药水啊。由此才有了北洋水师成军后的一系列混账事出现。

北洋水师背景属淮军,也算团练武装,几乎等同与李鸿章的私人武装力量。你说这样的出生,清政府会尽全力支持吗?

正因这阶级属性还有效忠对象和派系矛盾,才有了翁同龢做派出现。

北洋水师要更新迭代,没钱。

北洋水师要换装火炮没钱,要补充弹药,还是没钱。反正一句话,没钱!

那么李鸿章知道这一点吗?其实李鸿章心知肚明,也深知这一切为什么。可是他也没办法, 如果他用自己的钱给北洋海军换装备卖弹药发军饷,所有事都他一人做了,那就更要出问题。这军队是你家的还是国家的?

这将会成为打倒李鸿章的最大把柄。

基于此,李鸿章只能不断忍受翁同龢刁难和苛责,求爹爹告奶奶一样到处化缘。

最后结果却一直不理想。

翁同龢可不是善男信女,他将对李鸿章的仇恨,借助党争需要,还有慈禧太后意志发挥到了极限。就连北洋水师绝望后自筹的军费,他都敢以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之名克扣,你说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

清政府不给钱,淮军自筹的军费成了修园子的钱,少许银钱仅够维持军饷。

由此才有了北洋水师的迅速没落,战斗力锐减,即便这只军队的将士也好士兵也好,都是勇猛无畏之士,可是高科技军种可不是仅靠士气维持战斗力的。

甲午战争前一年,北洋海军就已经惨状不断了。

首先:七八年未见新舰入列,在那个海军技术突飞猛进时代,海军战舰几乎三年一代,北洋就此落后日军三代。

其次:弹药补给也问题不断,引以为傲的镇远、定远主炮炮弹仅剩3发,这仗咋打?

再次:为了节约经费,北洋海军连用的煤炭都是国产煤矿,发动机受损严重,机动性大打折扣,都成了乌龟流舰队。

最后:这样情况,在甲午备战时候都没有好转,反而被故意淡化。

就如翁同龢所言,北洋海军耗费国家银钱无数,却不堪一战,你李鸿章办的是啥事情?说,你是不是居心不良?

有口难言的李鸿章很是纠结,深知北洋舰队底细的他,唯一选择只能是保舰避战,寻求国外调解,以免战备不足的北洋水师溃败。

可是口舌之争厉害的翁同龢,又如何会放过如此痛打落水狗机会。

在光绪耳边不停说,这李鸿章避战就为保存实力,就为派系之争,就是怕死。

一而再再而三后,无数清流在翁同龢带领下,群起而上。几乎被口水淹没的李鸿章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开战。

最后战争结果也不出所料,淮军陆战一败涂地,北洋海军一败再败。

最后淮军在甲午战争中损失惨重,几乎一蹶不振。

这个中国最强派系被削弱了,李鸿章又一次成了背锅侠,在去往马关签约的路上,不知他该做何感想?

即便如此屈辱,翁同龢还在背后不断攻击李鸿章,甚至说你如此不堪重任,辜负国家,如何能当内阁大学士,不如我来当。李鸿章气的破口大骂,却无可奈何。

​而这一切的是始作俑者最后结局如何?

翁同龢战后几乎毫发无损,不仅如此在甲午战争后,还备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信任重用。最后这个根本不知变法维新为何物的人,居然差点成维新运动主导者。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那么一个如此滑稽的人,为何还能在犯下大错后,位置稳固?

原因也很简单,甲午虽惨败,可慈禧太后削弱淮军打击李鸿章目的却达到了。

而这,才是清政府最看中的事情,至于国家惨败,割地赔款!

那有维持摇摇欲坠的稳定重要?

可惜了那无数忠勇的将士们,为了这群人背负战败骂名。

幸好,真相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缺席。

甲午一战,最该上耻辱柱的是主导这一切的慈禧太后和翁同龢。

他们才是千古罪人,西湖边如有多的位置,应留两个跪像给他们,至于他们跪拜的人,战死的北洋军魂最合适。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