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奴…… – 分享日记

昆仑奴……

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从外国贩卖或是通过贸易、进贡等方式来到长安的黑人奴隶。当时中国人把这些从国外来的奴隶称为昆仑奴,其外貌特征就是个子不高,体黑发卷,而且昆仑奴均善水性,受过专业训练,女性都乖巧能干,男性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顺,踏实耿直。大唐有两条丝绸之路,这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化交流、商业贸易之路,也是奴隶贸易之路。东南亚、西域、非洲都是唐代外国奴隶贸易的来源地。只是唐代没有大规模使用奴隶的生产方式,奴隶们大多是分散到权贵之家供其驱使或是用于娱乐。长安城内王公贵族、富商地主们蓄养昆仑奴数量颇多,是当的时一种时尚。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几个朝代之一,疆域空前的扩大,并且吸收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唐朝的首都长安,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富饶,也是文化最多元的国际大城市之一。当时的唐朝和国际接轨,唐朝的贵族也相继展开了一阵阵攀比的风气,当时“唐朝成功男人”的标配是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

既然是黑人,可能大家都会想到的是这些人来自于非洲,因为黑人贸易将黑人贩卖到了世界各地,有黑奴很正常。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黑人贸易在1441年左右才开始,而唐朝的时间为公元618-907年,时间对不上。

宋代周去非《 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 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鬈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真腊国传》有:“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其人黑身卷发,裸行”的记载,《万书萃锦》也有记载:“西南夷有昆仑层期国。 距应天府马行三年,在西南海岛。其国有野人身如黑漆,国中人布食诱捉,卖与番商为奴”。此外《旧唐书·南蛮传》、《新唐书》、《唐会要》等史书也都对昆仑奴都有过记载和描述:“卷发黑身”、“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林邑就是现在越南南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
不少学者对昆仑奴的来源和作用都有过研究,他们认为“僧祇奴”才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都是被到大唐经商的商人或者朝贡的使者带到大唐,“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到达大唐后,男性一般被卖到王公贵族府邸做奴仆,从事看门、打更、随从等杂役。而唐朝时期,昆仑两字是指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一带,唐代昆仑奴的主要是来自马来半岛的尼格里托人,是随阿拉拍人通过贸易、进贡等形式一起来到中国的,统称为昆仑奴。

为什么他们被称之为“昆仑奴“呢?这个可是跟中国的昆仑山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古代的除了有昆仑山的意思外,其实还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黑色的东西,昆仑奴确实是一种奴隶,但并不是来自昆仑山,而是外域人士。他们本质也是黄种人,昆仑奴这一群体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中都有不少记载。

在唐代史料和传奇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唐代裴铏撰写的《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里面刻画了一个忠义的昆仑奴摩勒的形象。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篇传奇文学认识了唐代昆仑奴这样一个群体。

在裴铏的《昆仑奴》中,那个背着崔生越过十重高墙和红绡见面的磨勒,那个“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的高手,那个事成后远走高飞,十余年后“卖药于洛阳市,容发如旧”的昆仑奴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小说中的昆仑奴大都忠肝义胆,飞檐走壁,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侠义文化的开端。如唐代裴铏的《昆仑奴》就描写的是昆仑老奴磨勒为了少主崔生,拯救被压迫女子红绡,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全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特别是故事结尾处,磨勒在围捕过程中“持匕首飞出高墙……攒失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更体现出了昆仑老奴的身手不凡。金庸先生曾称《昆仑奴》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上元节的长安街头,人们争相带起昆仑奴的面具,足以显示当时昆仑奴的盛行。近年来,随着唐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大量黑人俑、黑人形象壁画的出现都是唐代昆仑奴大量存在的实物见证。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女长乐公主墓就出土了女昆仑奴形象的壁画。

民间传说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侠客组合叫做“风尘三侠”,讲的是李靖、红拂女和虬须客三个人,故事里面说虬须客本是扬州首富的儿子,因为出生的时候长得太丑了,那个富商就要把他杀了,结果被一个昆仑奴救了下来,还从这个昆仑奴身上学了武艺,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侠客。当时天下大乱,他还想趁着乱世有一番作为,结果还没等做出一番作为,夺取天下,有读者称“虬须客”应为“虬髯客”,特此说明:“虬须客见唐杜光庭《太上感遇传·虬须客(卷四)》。后据此改编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

事实上,关于唐朝黑人的实物史料还有很多。敦煌唐代壁画及流传下来的一些唐代名画中都可发现黑人形象,比如阎立本的《职贡图》,周昉的《蛮夷执贡图》。陈建明说,在《旧唐书》、《册府元龟》、《唐会要》等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黑人奴婢的记载,唐朝黑人陶俑的出土也印证了唐代昆仑奴的普遍。

[昆仑奴]

在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中,“昆仑”有很多种解读。根据考证,中国所有曾经被称做“昆仑”的地方共有十余处,东西南北都有,所以我们不能以“昆仑”两个字来断定昆仑奴来自西方。

要想了解唐代的昆仑奴,就得从唐代长安的黑人说起。当时大唐帝国活跃着许多皮肤黝黑的外邦人士,他们被称做“小黑人”。这些人来自“海中洲”,也就是现在东南亚群岛和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旧唐书-林邑国传》对昆仑奴的来源有过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说明昆仑奴以来自东南亚的林邑国、真腊国者居多。

唐代昆仑奴聚集最多的地方并不是长安,而是广州。唐朝广州昆仑奴的具体数量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从武则天时期发生的昆仑奴作乱,杀死广州都督一事来看,广州的昆仑奴是一个数量很大的群体。而广州之所以是昆仑奴聚集之所,也是因为广州距东南亚的距离比较近的缘故。

我们所知,非洲黑人擅长奔跑跳跃,而不擅长游泳等水上运动。唐代的《萍洲可谈》中对昆仑奴的水性有过记载:“海中不畏风涛,惟惧靠搁。……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鬼奴善游,入水不瞑”,可见昆仑奴熟悉水性,也会驾船,有“佛殿阶前石狮子,大洋海底铁昆仑”之称。

水性这么好的昆仑奴,熟悉水性和攀岩,似乎与唐代昆仑奴的形象特点更为接近。不太可能是非洲来的黑兄弟。从现存的唐代史料和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都可以看出,昆仑奴主要来源是东南亚及南亚一带。

昆仑奴们远离故乡,语言不通,加之无牵无挂,忠诚憨厚,身手敏捷,深得主人喜爱。而当时家中拥有几个皮肤黝黑的昆仑奴,是上层集团内非常时髦的事情。不少唐墓中都能看到出土的陪葬黑人俑,这都证明黑皮肤的昆仑奴活着受到主人的喜爱,主人死后还将他们的形象烧成陶俑,带到阴间继续为主人服务。

裴铏的《昆仑奴》中,摩勒的主人崔生,也是贵族阶层,“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所以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外国仆役,也是很正常的事。也有一些昆仑奴利用他们的特长,从事一些特殊工作。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有不少驭兽的黑人形象,据考证就是唐代的驯兽昆仑奴。

当时有首儿歌唱到 : “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买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

说明昆仑奴从事驯兽工作,在当时广为人知。

昆仑奴一般身强力壮,力气很大,“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所以也有不少凭力气吃饭,在码头从事货物搬运等工作。唐代海外贸易发达,搬运工的需求很多,昆仑奴们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

昆仑奴中也有好坏之分,有些昆仑奴不愿正当谋生,往往成为海盗。

《唐会要》就有危害交趾(越南)的“昆仑海寇”活跃在南海海域。

《南海寄归内法传》亦记载 : “(昆仑奴)不知礼义,惟事盗寇”,打家劫舍的昆仑奴也不少。

昆仑奴被卖到大唐,有官奴、私奴之分,但都没有人身自由,签的是终身合约。所以出现了很多逃走的情况。

《昆仑奴》中,磨勒偷走红绡后,之后从崔府逃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这种突然消失的情况肯定还有不少。

[僧祗奴]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二年,室利国派人进献“僧祗女”一人,诃陵国献 “僧祗女四人,僧祗童五人”,这些“僧祗奴”是来自哪里呢?

“僧祗”是唐朝对非洲东部地区的称呼。大唐从大食商人口中知道了非洲这个大陆,根据大食人的称呼习惯,将东非地区的黑人称为“僧祗人”,又称“桑给巴儿人”。

唐代长安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其中就包括来自非洲来的“僧祗奴”。这些来自非洲的黑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而且相比中国人和东南亚人,更加朴实,好管理,所以更受欢迎。

由于非洲和大唐相隔万水千山,将一个“僧祗奴”带到大唐不易,所以他们的价格更高,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久而久之,拥有一个“僧祗奴”,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

河东闻喜裴氏家族,是大唐的名门望族,出现了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等著名人物。裴家就有不少来自非洲的“僧祗奴”。

山西曾经出土过裴氏一个唐墓,里面的陪葬品中,就有不少来自非洲黑人形象的“僧祗奴”俑。

它们或立或坐,一律全身漆黑,头发卷曲,鼻子宽大,嘴唇厚,衣服右袒,是典型的唐代“僧祗奴”的装扮。说明在裴家这种世代缨簪之家,“僧祗奴”曾大量为他们服务。

[新罗婢]与[胡姬]

“新罗婢”是一个小众群体,她们是来自朝鲜半岛的女性奴隶,而且是底层女奴。

“婢”,指的是受役使的女子,她们地位低下,有时甚至比不上一只牲畜,可以任主人家买卖,没有任何人权,甚至还会受到主人的性侵犯。

(胡姬)

长安当时外国女性除了使节和商人家属外,以胡姬和新罗婢为多。而新罗婢的地位远远低于胡姬。大唐盛世,万族降附,全国各地都有西域胡人的踪影。这些胡人将他们的美酒文化和歌舞文化也传播到大唐。全国各地,特别是长安出现了许多胡人开设的酒肆,里面不乏来自西域的胡女,被称为“酒家胡”或者“胡姬”。

李白在长安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胡人开设的酒肆,他在这里写下了“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的诗篇。当时的胡人酒肆,就是唐朝的销金窟。

唐朝诗人王绩写道:“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写尽了当时文人在此慷慨解囊,一醉方休,最后只得赊账而归的画面。

(胡姬卖酒)

一般来说,来自西域的胡姬也是奴隶,她们在大唐从事歌舞表演,博人一笑,她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技艺,或善歌,或善舞,或能操琴,或能奏曲。他们面对顾客,笑脸如花,在波斯地毯上踏着碎步旋转。

正如白居易写的“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响双袖举,回雪飘遥转蓬舞”。引得那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

胡姬们一般是从小被胡商买来进行歌舞才艺培养,教授汉语,长大后带到大唐,或做为结交大唐权贵的礼物,或作为歌舞的表演者,她们的地位比只会粗使活计的新罗婢要高一些。

新罗婢不但容貌上比胡姬差了不止一筹,而且也没有任何才艺,只会做一些基本的伺候人的工作,任劳任怨任打任骂,有些刚到大唐的连汉语都不会说,所以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

(新罗婢)

“新罗婢” 新罗国即是如今的朝鲜半岛。新罗婢都是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人,在唐朝时期,新罗内部战乱四起,又发生了饥荒,不少海盗将劫掠走新罗女子,将他们作为奴婢卖给唐朝。有一些是征伐高丽战争的战利品,更多的则是被海盗从朝鲜半岛掠抢而来的沿海渔民家的女性,长相平平,也有一些新罗家庭因为太过贫困,不得不将女儿卖出,不管怎么样,经过辗转之后,很多新罗婢女都来到了唐朝。

这些婢女乖巧柔顺,同时气质出色,而且奴隶贩子在出售给唐朝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针对性教授她们说唐朝官话,学习唐朝礼仪,以及茶道等一些专业性技巧,因此新罗婢女受到唐贵族追捧。

她们能在大唐生存,完全是因为唐人的猎奇心理,和一种“你家有,我家也得有”的拼比心理。因为数量不是太多,所以“新罗婢”在长安供不应求。但是她们被买走后,从事的都是服务主人的仆役工作,也没有人身自由。

[菩萨蛮]

现在来说,菩萨蛮通常作为一个词牌名而存在,但是在唐朝的时候,位于中国西南方,大约在缅甸的地区,有一个叫做女蛮国的小国家,她们带有一本分从印度过来的雅利安人的血统,能歌善舞,穿着金冠璎珞,非常好看。

在女蛮国国王向大唐进贡的时候,就专门带了一支舞蹈队过去,让长安人赞不绝口,唐朝人喜欢把长得漂亮的女人称为菩萨,因此又称这些舞蹈艺人菩萨蛮。而后越来越多的女蛮国舞蹈队前往长安。因此放在当时,拥有昆仑奴,新罗婢女,还能看菩萨蛮跳舞,对于唐朝男人是一种非常的享受,更是地位的象征。

大量的昆仑奴分为官、私两种,在宫廷和各地富商家中服役,分布广泛,较为普遍的为唐人所役使,从事的工作以出卖苦力和技艺两种,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大都远离故土,远离家人,无所牵挂,因而忠于职守,一心为主,深受欢迎。

古人云:物以稀为贵。虽然说唐朝时国际贸易已经十分发达,但来到中国的“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能获取到这种稀缺资源,就成为上流社会炫耀身份的方式之一,她们也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奢侈品。按照中国有钱人自古爱虚荣的“老毛病”,没几个外国奴隶,怎么好意思出门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以家中拥有来自国外的仆役为荣。《草木子》中记载:“北人女使,必得高丽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厮。不如此谓之不成仕宦。”以黑人为僮、高丽婢为仆成为唐朝士大夫之家身份象征。

这些来自异国的奴隶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只有卖力讨好主人才能生存下去,稍有不如意动辄打骂,甚至被主人杀死也不用负法律责任。那些女性奴隶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很多胡姬和新罗婢卖到大唐时还未成年,她们凭借异国情调给唐人带来了新奇,但又有谁会为她们的命运而哀叹呢?她们的作用就是用来娱乐的,就是为主人服务的。

“丝绸之路”对人类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两条丝绸之路也写满了奴隶们的血泪。他们为唐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 !

图片来自网络 : 《山西出土的僧祗奴俑》《昆仑奴巡狮(铜镜背面)》《唐代昆仑奴雕像》 《新罗婢》 《僧祗奴壁画》《驾车的昆仑奴与随行的新罗婢壁画》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