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成了农民工,经济发达的明朝为啥瞬间灭亡了?…… – 分享日记

农民变成了农民工,经济发达的明朝为啥瞬间灭亡了?……

明朝到中后期,经济是高度发达的,这些细节完全可以从当时的一些书籍上即可知晓,比如《三言两拍》、《金瓶梅》里面对社会生活细节的一些文字描述。

在浙江等地,有人请客用上了银水火炉、金酒壶,双螭虎人金杯,每副重十五六两,《金瓶梅》中甚至写到了,西门官人用的爱爱的床上辅助用品,也是金银所制,比如铃铛、锁阳圈、双头龟等。归有光在嘉靖年间记录江南地区奢靡之风时写道:“江南诸郡县,土田肥美,俗好奢靡,美衣鲜食,嫁娶葬埋,时节愧遗,饮酒宴会,竭力以饰观美”。

为何明朝出现了那么多金银?其实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发展到中后期,明朝在全球贸易中的出口占主导地位,甚至海外出现了大量的“明吹”,说明朝一天不生产物品,则外国人一天也活不下去!当初流入来自于美洲的海量白银约有1.4万吨,西班牙人曾抱怨中国人几乎把美洲开采的白银全都搞走了。

就是这样一个全球亮肌肉的泱泱大国,最后为什么瞬间就倒下了呢?闯王进京的时候,崇祯只能找个老歪脖子树上吊,而身边只剩下个太监王承恩陪他一起上吊。史学家分析,是因为天灾,到明末,天灾频仍,七月飞雪、洪水地震,接踵而来,人口的大量增长和气候造成的农业减产,最终变成了大饥荒,陕西最后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在天灾之后,农民失地,大量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在城市里打零工,朝不保夕,说他是工人嘛,居无定所,说他是农民吧,他没田地。最终农民工起义动摇了明朝的根本,然后导致清军入关。

我个人并不认为上面这个论断是准确的,所以我打算把明朝的历史捋一捋,看看千里之堤,如何毁于蚁穴的?

明朝经历了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低消费、高积累时代。朱元璋出身贫苦,得国最正,不像别的朝代,皇位是偷拿抢弄来的,朱元璋是带领一群有信仰的人建立了国家,就是解放贫苦百姓,倡导公平公正,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应对外危内困,建国之初,必须要进行高积累,朱元璋自己带头,保持着朴素的社会风气,他提倡的宴饮标准是围坐,轮流传递酒杯饮酒,菜品也十分简陋,没有歌舞乐器助兴。

在洪武元年,一群士兵和轻浮的年轻人将鞋子的高帮截断,用金线做装饰,脚上穿着短靴,身上穿着华丽的服装,聚集在一起,蹴鞠玩耍。这帮人最后被朱元璋捉来全部砍断了脚。朱元璋时期的官员退休后,生活十分窘迫,经常需要去教书来贴补家用。明前期,有钱的人中产之家,盖房子前院也只是土墙茅顶,到了后院才用点砖瓦。

第二个时代,经济开放的时代。有了高积累之后,朱棣又扫清了边疆和西南之患后,就有了经济开放的基础,商品生产快速增加了,被后人称之为“市场经济的萌芽”,追逐利益的商人们自然获取了丰厚的利益,他们也不再满足于礼法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老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红利,全社会都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挣钱就是光荣、贫穷就是丢人!在江南的城市中,俗尚侈糜,人情乖离,城里人把农民作为:“嗤鄙”的对象,何乔远《名山藏》卷60中说,要是一个农民一辈子都没进过城,在城里没有房子,就会:“父兄羞之,乡党不齿”。

当时农民种田不挣钱,大家就出去打工,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逐渐流入城市,既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也带来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这为以后埋下了隐患,农村人抛荒的土地最后被人兼并了,导致了社会不稳定的时候,农民后退无路,最后成了李自成的兵源。

第三个时代,人性解放、金融业出现,社会风气开始扭曲。在明代后期,城市居民的服饰争奇斗艳,谓之“服妖”,就是非主流人群越来越多,奢侈是晚明城市风尚的基本特征,即便是家里无担石存粮的庶民百姓,也要打扮,装饰门面!没钱怎么办?高利贷业、典当行如雨后春笋,就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有钱花、人人贷、360借条、蚂蚁金服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穷人也可以通过分期过上了富人的生活。而中产阶级呢,有点闲钱,也可以放到高利贷公司里面生利息。当初一群搞金融的CEO们对穷人宣传:人生短短几十年,该提前享受了。他们又对中产阶级宣传:勤劳不能致富,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在经济繁荣的掩盖下,从上到下都开始浮躁。迷失自我,官员们都忘记了朱元璋的立国之本。官商、商人、文化人三股合流,摧毁了明朝当初的良善的信仰、扭曲了法制,践踏了道德,社会又进入了丛林时代,无非就是“抢钱、抢地、抢女人”,商人们不仅仅流连在烟花场所,而且二房三房的往家娶,性侵穷苦人家幼女的事件层出不穷,江南一位盐商性侵了农民家15岁的女孩,被东林书院宣传为:此公好德,守住了商人的道德底线!

在经济改革的年代,平常人家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连卖烧饼的在城里都有房(武大郎是明朝的作者杜撰的宋朝人,实际上这本书都是以当时为原型所著),但是到明末,随着高利贷、理财业的崩溃,倒掉了一批中产,权利的豪夺,导致像武大郎这种的小康家庭妻离子散。最后底层的人思想观念也开始被改变,宁愿在西门官人家哭,也不要在大郎家笑,全社会都以做小三为荣。

给明朝致命一击的,是舆论最后被资本控制

一个社会一旦走向末期就是两级分化,明朝的南方商人势力很大,朝廷已经不能掌控,地方官员已经和商人沆瀣一气,商人一到某个城市,县衙领导集体出动,陪吃陪喝。甚至商人还要给自己写戏来赞美自己,沈万三就找了一群戏子和自己登台演了一场戏,叫《道可道》,来表扬自己。

明朝有三大商贾,晋商、江南财阀(以东林党人为主)、沿海商人集团(亦商亦匪,如郑芝龙)。这三大商人各有特点,晋商无德,崇祯政府穷成狗,西北农民饿的义军四起,他们却家中窖银上亿两。江南财阀不但无德,而且还无耻,鼓吹土地市场化,招募了很多农民当佃农,大量自耕农将自己的土地出售给了商人,成为了商人的佃户。他们说:“这叫土地增值创富,你们可以拿工资种地了!”,最后还是让这些农民给自己种地,实行的是“996工作制”,以为拿高工资种地的农民工又上当了,35岁之后就被踢出地主家里,理由是:年龄大了,不适合种地。反而是海盗商人郑芝龙有点骨气,为中国保住了台湾。

官员儒商为邪,海盗劫匪为正,明末开始荒诞起来。

崇祯八年八月,卢象升任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等处军务总理。面对兵饷严重不足的问题,卢象升提出了“因粮输饷”的建议,他的建议是向官僚、士绅、吏役征税,而“乡民百姓免之”。但是这个政策,被东林党给怼了,东林党说: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看起来公平,但是实际上,土地多的人那里能收的上来吗?他们都知道怎么避税!!其结果就是底层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他卢象升看到了,他卢象升也想到了,但是他触动不了某些人的利益,最终出来的政策,却是更符合商人的利益的。

江苏泰州学派的何心隐,创办了“聚和堂”、乡村结社、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可惜没有传承发展的机会。最终浙江996奋斗派占了上风,江南财阀还创建了东林书院、西湖学院,用举荐学员的模式入会,形成了商人利益联合体,言论已经不在政府手里,最终农民不对商人仇恨,却集体恨起了政府。

明未亡时,政府也不管控言论,是中国历史上出版最自由、最繁荣的时期,连各种造谣污蔑开国皇帝的野史都可公开发行,连今天的香港都比不上。心学就在这自由的空气中发展起来了。明末,言论被商人控制,后来这些亦文亦商的官员投降了清朝,清朝放心的把修史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靠抹黑明朝活着。

东林党整天在皇帝面前鼓吹不能与民争利,最后的结果是江南那些富的流油的士绅商户不用交多少税,反倒是西北穷横的农民要加税。而那些士绅商户通过代理人少交的税会落到底层人手上么?当然不会,毕竟谁说的“与民争利”那个“民”就是谁所代表的阶层,不是那个阶层的可千万别自作多情!你看阉党去江南征税,抗税死了五个人,就有人写了《五人墓碑记》刻在碑上,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冲突啊。

自古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东林党们完美的诠释了这个道理,满嘴仁义道德实则干着卖国勾当,把全国农民践踏成农民工,这样做完全符合自己的阶级利益。

明末军队战斗力很弱,为何降清以后却是个个神勇无比呢?

纵观晚明的军队,对外镇压不了努尔哈赤,对内是镇压不了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使其是一步步壮大,最后使李自成这个没有帝王之材的人崛起,最终灭了明朝。但就是这样战斗力很弱的军队,投降清朝以后,可以说是战斗力大涨,个个神勇无比,在清朝打下江山过程之中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因为这些农民军对明朝失望透了,和以后的清朝一样,八国联军入侵,老百姓给联军做后勤,更犹如民国时期,国民党在河南打日本鬼子,农民帮助日本人打国民党军队, 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何满族统一战争的主力是汉人!

明朝的士族地主阶层背叛了他们的开国老大,几代以后,皇帝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官商勾结,出现了资本控制媒体、商人从政的局面。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被剥削压迫的厉害,经济发展并没有促进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反而是少数人攫取了社会财富,却留下了遍布疮痍的、阶层对立且不可调和的矛盾。

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农民工后,日子没法过活不下去了,那就只有吃大户了。这些吃大户的人要是有一人能振臂一呼,就能会变成农民军。“闯王来了不纳粮”这种口号实在太有煽动性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至此曾经辉煌灿烂过的大明帝国就此覆灭。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