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防虫?…… – 分享日记

樟木防虫?……

今年的梅雨真是个急性子,还未等到梅子黄熟,大雨暴雨大暴雨悉数登场。一连数日,江南地区都笼罩在连绵的阴雨之中。潮湿闷热的天气和不绝于耳的雨声,着实让人烦闷不已。

作为江南地区的乡土树种,樟树深得人们的喜爱。

虽然黄梅天不讨人喜欢,但雨中行走在江南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会被空气中弥漫的清香吸引。这种香气并非人为喷洒,而是来自街巷两侧的绿化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中,它的名字叫做樟(Cinnamomum camphora),江南人习惯称之为香樟。

南国之樟,良材美木

樟树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对于南方人来说,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植物了。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便有“江南出枸、樟”的记载。此外,古时的江南人还有“前樟后朴”的种植习惯。人们会将樟树种于房前,用来遮荫驱暑。

用亭亭如盖来形容樟树的伞形树冠,再恰当不过了。

樟树不仅外形高大美观,它的用途也非常广泛。除了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外,人们还认为樟树的芳香能够防蛀驱虫、驱秽避邪。至今,在江南地区还流传着一个民俗:生女儿的人家要在院中种一棵樟树,待到女儿出嫁时,便将樟树制成樟木箱作为陪嫁。不过,按照樟树的生长速度,一棵树龄20年左右的樟树胸径约在30厘米,能否制成一只像样的樟木箱是要画问号的。

以樟木防虫防蛀的特性,用来制作的衣箱书柜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起樟树之名的由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由于“章”与“樟”谐音,且樟木纹理排列工整,因而古人认为樟树是文章才学的象征。此外,据《南史•王俭传》的记载,“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终当任人家国事”。古人还将樟树比作栋梁之才,认为它有着官宦致仕的美好寓意。樟树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无怪乎古人将它誉为江南四大名木(樟、楠、梓、桐)之首。

树龄约1500年的蒲生大楠,是日本最古老的樟树。

樟树的树形优美、树冠宽广、四季常绿,气味芳香,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绿化树种。在我国的杭州、南昌、宜宾、张家港、马鞍山、义乌等众多城市,都纷纷将它评选为市树广为栽植,而江西省樟树市更是以樟树来命名。南方人对于樟树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樟树在杭州随处可见,据西湖古树名木调查,树龄300岁以上的樟树共有83株。

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樟是樟科樟属的常绿大乔木。其实,樟树最初是被分类学鼻祖林奈置于月桂属(Laurus)。1825年,捷克植物学家普雷斯尔认为樟树的特征更接近樟属(Cinnamomum)植物,于是就将樟树移到了樟属。樟的属名来自希腊语kinein(卷曲)与amomos(无过失),指的是樟树树皮有纵向卷曲深沟裂,纹理美观。种加词camphora意为樟脑,形容它散发着樟脑的清香。

在植物学家眼中,樟是一种树皮卷曲、纹理美观又充满了樟脑气味的植物。

尽管樟树十分常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有樟脑香味、树冠伞状、叶片常绿外,可能无法更加准确地描述樟树了。而学过植物学的人都知道,叶片的离基三出脉和脉腋间的两个腺点,就是最容易辨识樟树的特征。

叶脉上的一对侧脉是离开基部一段距离才生出的,被称为离基三出脉,尤以樟树为典型。

在我们的印象中,樟树枝叶繁茂四季青翠。不过,你是否留意到,常绿的香樟也会落叶呢?其实,春天发新叶、落旧叶是常绿乔木普遍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樟树。每年的三、四月间,樟树的老叶就会逐渐地由绿转红,进入集中落叶期。此时的樟树,一边长出柔嫩的新叶,一边褪去泛红的老叶。远远望去,满树红黄绿杂糅,色彩颇为漂亮。由于樟树的换装十分低调,加上环卫工作者的辛勤清扫。这番春日里红叶飞舞的秋景,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飘落在西湖水面上的樟叶,给人以置身秋天的错觉。

当樟树焕发新绿,就是它一年之中最美妙的时候。此时,无数细碎的小花悉数绽放,空气中顿时就多了一股恬淡的清香。由于樟花过于小巧精致,往往是在簌簌落下时,人们才会留意到它的存在。经过了夏季的酷暑,樟树的果实逐渐由青绿转为紫黑。这些色泽诱人的果实,虽然不能供人食用,却是深受鸟儿喜爱的越冬口粮。

樟的花是3基数的,有2轮淡黄色的花被片,花内有醒目的橙色蜜腺。

冬春季节,每当从樟树下走过,无意间踩裂的樟果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拯救大象的战争帮凶

作为亲历了08年南方雪灾的人来说,樟树的气味儿,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雪中的樟树虽然美,却不堪大雪的积压。那些被大雪压折倒地的枝条,既透着壮士断腕般苍凉,又散发着一股提神醒脑的清香。这种特殊的香味儿,源自樟树中多种挥发油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樟脑。樟脑是一种萜类有机化合物,它原本是植物用来抵御病虫害侵袭的化学武器,却被人们发现、提炼并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常温状态下,樟脑是一种白色或透明的蜡状固体物质,有着驱虫、提神、除臭等用途。

在1869年,樟树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一年美国人约翰·卫斯理·海特利用硝化纤维和樟脑合成了最早的热可塑性树脂:赛璐珞(Celluloid)。19世纪,欧洲的台球运动在美国盛行,当时流行以象牙作为制作台球的材料,而经过数世纪的疯狂猎杀,大象的数量急剧下降。此时,赛璐珞就成了象牙的廉价替代品,被称为“假象牙”。此外,可塑性极强的赛璐珞还被大规模地用于梳子、玩具、纽扣等日用品制造,以及制作电影胶片、胶卷等用途。虽说樟树并不是唯一能够获取樟脑的植物,但由于来源便捷,使得它一跃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树种。

以赛璐珞制成的乒乓球。

由于工业的巨大需求,台湾的樟脑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看到商机的清政府宣布樟脑“官办”,垄断樟脑的贸易的英国商人失去了牟取暴利的机会。1869年,英国派兵攻陷了安平,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樟脑条约》,放弃了樟脑的专卖权。而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日本政府又一度垄断了中国台湾省的樟脑产业,台北地区大量的古樟树遭受了疯狂的砍伐。

台湾日据时期,施行樟脑专卖制度,采制樟脑的工人需经专门考试,获得脑丁执照。

为何当时世界各国都对樟脑如此狂热呢?这是因为人们发现了樟脑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制作无烟火药。加入樟脑作为稳定剂的无烟火药,不仅威力远超黑火药,而且燃烧时不会产生阻挡视线的烟雾。在战争的推动下,樟脑成为了各国争相抢夺的战略物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就有无数人成为无烟火药之下的亡魂。

如今枪炮的发射药皆是无烟火药。

进入20世纪初,以松节油为原料的人工合成樟脑技术得到普及,使得天然樟脑产业遭受重创,迅速跌入谷底。加之易燃、不耐久等缺点,风靡一时的赛璐珞也很快被更加稳定的人工合成聚合物取代,仅剩制作乒乓球、吉他拨片等少量用途。一度风光的樟脑产业就此走向没落,不复昔日的辉煌。

与气味清香的樟木球和天然樟脑不同,萘、二氯苯等石油化工品制成的樟脑丸,有一股刺鼻难闻的气味。注意樟木球、樟脑与樟脑丸均不可食用。

樟树上的微生态世界

在自然界中,樟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樟树和它身上的昆虫、鸟类、真菌以及附生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妙的世界。

樟树的树杈,经常被乌鸫选做巢址。

虽说樟树具有一定的防蛀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对它敬而远之。樟蚕、樟青凤蝶、樟巢螟蛾等昆虫的幼虫都会生活在樟树上,樟树的叶片就是它们的美食。而每到樟树果实成熟的时候,还会吸引大量鸟类前来觅食。那些从天而降的紫黑色鸟屎,无疑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不过,借助鸟类的空投,樟树的种子也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樟树树干上的开口小罐子,是刺蛾茧的空壳。

点击空白处看喜食樟树叶片的樟蚕。

被昆虫“雕刻”过的樟树叶。

如果仔细观察,你还会看到在叶片表面的侧脉和主脉交汇处,有两个明显突起的腺点。当我们从叶片背面看,还能发现这个部位具有下陷的小孔,植物学上称之为腺窝(domatia)或者虫菌穴。一些植食性螨虫会以樟叶为食,而虫菌穴的作用就是为食肉的捕食螨提供“庇护所”。捕食螨会捕食危害樟树的植食性螨虫,从而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

图中圆圈位置就是虫菌穴。

我们都知道樟树的叶片是卵圆形的,如果当你看到樟树上长满了绿色羽毛状的叶片时,就会立刻明白这是另外一种植物。这类植物是附生在樟树上的蕨类植物槲蕨,与寄生植物不同的是,附生植物仅是依附在它所附着的植物上生长,并不会对树木本身造成伤害,而且还可以吸引众多昆虫和其他动物生活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附生植物营造的这个微生态环境,还能抑制喜欢木质纤维素的白蚁在此繁殖。

附生在樟树树干上的槲蕨。

樟,曾是近现代西方工业化的宠儿,它影响了人类的文明,拯救过野生动物,也是战争的帮凶。如今,人们对樟脑的需求早已不复往昔的狂热,而远离了风光与波澜的樟树,仍以繁绿的枝叶点缀着城市的容貌,以苍遒的身姿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