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如何抗洪…… – 分享日记

古代中西方如何抗洪……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关于洪水的记载就屡见不鲜,比如中国先秦的《尚书·尧典》中,记载有“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是中国最早出现关于洪水的记录;非洲尼罗河关于洪水的记载可追述到公元前40世纪;欧洲首次记载洪水则是公元前1450年。

自进入七月以来,我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浙江、湖南、湖北、广州等27个省(区、市)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仅管现在科学发达,技术力量强大,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时,人们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伤害。

据统计,截止到7月10日,27各省已有3385万人受灾,甚至还有100多人死亡。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洪水尚且不能完全对抗,那么在千百年前,中西世界又是如何抗洪的呢?说到抗洪,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洪水”。洪水是“天灾”的一种,是由于暴雨、急剧融冰化雪或者风暴潮而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或城市水位快速增加的自然现象。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关于洪水的记载就屡见不鲜,比如中国先秦的《尚书·尧典》中,记载有“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是中国最早出现关于洪水的记录;非洲尼罗河关于洪水的记载可追述到公元前40世纪;欧洲首次记载洪水则是公元前1450年。可见,不论是渊远的华夏民族,还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曾受到并也一直遭受洪水的威胁。

古老中国如何抗洪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大禹,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治水能人、抗洪英雄。

大禹治水浮雕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民族文化发源地便是在黄河流域,依靠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平原,先人们在此处兴建房屋、耕种农田,但是当洪水来袭,这美好的生活就会被冲毁。

实际在大禹之前,他的父亲鲧也进行了多年的抗洪活动,此次大禹抗洪,不同于其父亲以往所用的堙堵治水法,而是采用了疏导分流洪水的方法,他把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使得洪水的压力不再集中于一处,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避免了那次特大洪水毁灭家园的危机。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这在治水抗洪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当大禹时期这次特大洪水过去后,人们就充分认识到了洪水的威力,为了避免这只“猛兽”再次侵袭,先人们开始在抗洪方面制定了由观测预防到洪水治理的一整套方法,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进。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

首先在检测洪水方面。现存的“白鹤梁”,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长江中一道天然石梁,其梁脊要比长江正常的最低水位高出2—3米,所以古人便可以在春夏之交水位最低时刻石来记录长江枯水水位,甚至后来刻“石鱼”当作水文标志,以此确定长江水位有无异常。

另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监测洪水设施还有北宋建的两座“水则碑”,左侧水则碑用来记录一年中最高水位线,右侧则是记录一年中各月的最高水位。按照规定水位,水则碑上为一划,划数越多,则代表水位越高,相应洪水风险越大,据史料记载,超过七划时,连处于高地的农田也会有被洪水冲刮的风险。

其次是汇报洪水的制度设定。从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竹简有《秦律十八种·田律》里面说明了秦朝命令规定各个地区在庄稼生长期要及时汇报降雨量。北宋时期,黄河、汴河处的府州长官还需兼任河堤使,在汛期要随时在任,及时报讯。另外,在没有网络手机、飞机汽车的古代,古人们也琢磨出一套最适合、最高效的报讯方法。

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马报”,我们常听说“六百里加急”,就是在众多紧急重要情况下使用快马传递讯息的方法,所以马报多用于把洪水情况报告给朝廷,与此相配合的就是“步报”,是指人工步行传递情况,这一方式多用在给当地百姓传递情况,让他们做好相应防洪或者避难的准备,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受灾情况。

最后就是抗洪泄洪的方法。金代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步防洪法规《河防令》,其中规定汛期各个府州县都要加固提防来阻挡洪水来袭。当然,除了加固河堤,泄洪排洪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最早采用泄水抗洪的便是大禹。

另外,古人在修建都城、宫殿时还设置了非常巧妙、完善的排水系统,如今人们已经在元大都的遗址中发现了在夯土墙基下残存的石砌排水涵洞,并且还有多条明渠暗沟。古人抗洪防洪的方法可见一斑。

古代西方抗洪办法

洪水是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肆虐,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避免。那么古代西方世界,又是如何对抗洪水的呢?

在大禹治水同一时间,其实西方也正在面临洪水的考验,这次特大洪水实际就是人类历史上著名而又神秘的史前洪水,只不多东西方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抗洪方法。

在欧洲文明中一直有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据说是一位名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指示花费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建造了一艘超级大型船只,在史前大洪水来临之际带领人们躲避其中,这才使部分人类得以在那次特大史前灾难中存活,而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亚特兰第斯大陆、希腊文明等却因那次洪水而消失,可见洪水威力之大。这就是欧洲世界第一次关于抗击洪水的记录。

“诺亚方舟”

西方国家多采用在沿河两岸修建堤坝的方式来防治洪水。众所周知,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一旦尼罗河决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早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智慧的埃及人就修建了尼罗河左岸大堤,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发展,还逐渐修剪了右岸大堤,一左一右两条河堤,如左右护法一样保护者尼罗河两岸的人民安全。

再从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可以看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已经修建好了比较完整的堤防。

尼罗河大堤约长1100公里

除了修剪河堤这一常用的办法,建造水库也是西方人很早采用的防洪范式之一。尼罗河畔的美利斯水库,始建于公元前2650年,是尼罗河防洪的又一利器,这一利用法尤姆绿洲天然洼地改建而成的水库,不但可以在汛期蓄水防洪,还可以在枯水期开闸灌溉,一举两得。

古代西方国家还善于整改河道来进行防洪,斯特拉斯堡东部地区是大量的低洼耕地,公元前9世纪,法国曾进行筑造河堤、裁弯取直整改河道两种方法双管齐下来保障这块这块耕地免受洪水侵袭。

当然,说起防洪,西方国家著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就不能不提了,虽然在历史上大海给了它无上的荣耀,但同时,由于海平面高,而地平面低这一特殊的地形,导致此地易受到洪水威胁,所以荷兰建设了耗资1200亿荷盾的“三角洲工程,这一水利工程系统可改善了当地水平衡,甚至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洪水就犹如“上帝之鞭”,随时都会落下,但是古代中西方人民却想出了种种方法来减少洪水的伤害,拯救自己的生命,不论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诺亚方舟,还是后来种种河堤、水库的修建,即使在这只“猛兽”面前人类如草芥,但这些智慧的防洪方法却也让我们由衷佩服古人。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