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写作原力到底有多强……
上世纪80年代武侠小说传入内地,不登大雅之堂,课堂上被老师搜剿,报纸广播上也被轮番狠批。
我看到很多专业作家对武侠小说作家不屑一顾,在报纸上发豆腐块文章把金庸等批判一番,说他们水平很差,胡编乱造,生产精神鸦片。
当时,我看到这些豆腐块,心里就很纳闷。因为我觉得从作品中体现的文字技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金庸不知道比那些批他的作家高到哪里去了。
又过了不少年,看到《金庸传》(还不止一本)里金庸成长的历程,才彻底明白当时批金庸水平不行的作家真是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天高地厚。
金庸的写作原力可以用恐怖形容。1959年,金庸已经很有名气,他和现在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样离开大公司创业,跟老同学合资创办《明报》。
那时,金庸白天管理报社,夜里写社评(我们叫社论),还有武侠小说。《明报》创刊初期,全靠金庸日更武侠小说吸引读者。
金庸白天承担着报社当家人的事务和压力,晚上动笔写文章,夜夜不辍,靠大杯咖啡提神。不敢停啊,一旦报纸上的武侠专栏开了天窗,这份小报就要夭折。
从1959年到1972年9月金庸写完《鹿鼎记》封笔,金庸维持这种写作状态竟达13年之久。此后可能没这么累了。
写文章其实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游戏。我写帖子的感受是:写个一千字的帖子,起码需要两万字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支持,才能写出来。
只有写文章的人,才知道天天更新的困难。晚上十点,我能有空坐到电脑前时,经常一个字也不想敲,写作的欲望早被白天的琐事磨平。但是,我白天的那点工作量决不可能与创业时期的金庸相比。
我非常好奇的是,在这么忙碌紧张和受压的情况下,金庸如何保持知识的摄入和持续稳定的输出?
只能说金庸天赋异禀,原力之强大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我喜欢用《星球大战》里原力这个词,觉得写作能力尚不能概括金庸在写作方面的特质。
写作原力=才气+知识储备+写作欲望+功底+精力+意志
在写作原力上,古龙他们和金庸是没办法相比。因为,古龙是个身份单纯的作家,只要写好小说就行。古龙不仅不珍惜,还大肆挥霍自己的才华,让我们少看很多精彩的小说。
金庸除了报人的身份外,在写作上要创作多种题材作品,最著名的两样:社评和武侠小说,早期还有剧本、新闻报道。
写社评需要冷静分析、客观评判,写武侠小说需要构造宏伟的世界,离不开雄奇的想象、瑰丽的细节、感情充沛的人物。社评与武侠小说的创作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式的产物。
金庸竟然能切换自如,“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我猜想金庸写周伯通“左右互搏”时,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影子。
金庸天才地、创造性地把西方古典主义小说的写作技法与中国小说传统相结合,将中国通俗小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通俗小说的顶峰。同时,金庸的社评也以见解卓然、预判准确著称。
1993年3月,金庸飞赴北京,受到长者接见。为此,金庸写下长文《北国初春有所思》,该文质朴无华,以个人口吻,慢慢讲来,吐露心声,没有半点花哨和华丽用词,甚至有些“钝钝”的感觉。
曾国藩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教育和提醒儿子:你的文章感觉行文过快过于流畅,而为文的至高境界应该讷顿,你还要努力。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曾国藩说的文章讷顿的至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看过金庸的《北国初春有所思》大致明白了。这篇文章,不仅文字上已臻高境界,还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在文中,有一段金庸参观秀水街后的判断:
像这样的经济活动,中国数千年前早就有了。现在不过政府不再禁止干预,任由天性勤劳而善于经营的中国人发挥原有的本领。
这种本领使得中国人在亚洲四小龙中占其三(另一条小龙南韩,在秦、汉、唐时都曾属于中国,直到清代仍是中国的保护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这种本领,使得千千万万华侨在全世界成家立业,发达兴旺。
中国全国在经济上正大举改革开放,其实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只消除去种种阻挠市场经济的障碍,解放中国人固有的勤劳积贮、善于计算的天性,中国在经济上不久就是一条巨龙,不单是亚洲的巨龙,而且是世界的巨龙。
这是二十四年前的文章。今天再看《北国初春有所思》,更感觉金庸真的好厉害。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