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女孩峨眉山失联:为何抑郁症患者难自救?…… – 分享日记

26岁女孩峨眉山失联:为何抑郁症患者难自救?……

在游山玩水扎堆的假期里,“26岁女孩峨眉山失联”犹如一盆冷水直泼舆论热搜,就目前的报道来讲,虽然信息增量不大,但是自洽的逻辑却很强。

媒体报道中强调,26岁的辽宁女孩“阿杵”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一段被称之为“遗书”的文字,自称被抑郁症困住太久,而且直言尝试过“自救”。

这种情况下,“阿杵”失联已经三天,并且还是在峨眉山中,这就更让人感到事情不妙。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不是被称之为“遗书”文字的存在,可能“26岁女孩峨眉山失联”会被认为是“意外事件”,比如“掉入悬崖”,或是“被人挟持”。

但是,就因为“遗书”的存在,就更加让人感到“后怕”,起码就“阿杵”的家人来讲,这些天注定无眠。

而且有媒体已经通过“阿杵”的大学室友确认:她两年前曾确诊抑郁症。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随着失联时间的延长,“抑郁自杀”的定性将会逐步浮出水面。

当然,就当下的舆论氛围来讲,无论是“阿杵”的亲友,还是舆论的渴望,都希望这是一场“恶作剧”。

只可惜,在很多时候,作为“抑郁症患者”来讲,就是活得太认真,这导致外界强加过来的情绪和压力只会全盘接受,久而久之就会走向抑郁的困境无法自拔。

就如“阿杵”这样的女孩,就连“自杀”都怕让亲友伤心,所以才会留下令人心疼的情书。

当然,被称之为“遗书”的文字不一定就代表“阿杵”决心赴死。很大程度上,那些满不在乎的表达,其实就是“求救信号”。

只可惜,在最初发布的时候没人关心而已,所以就会导致求救信号成为赴死的序曲。甚至,就我们的生活秩序中,如果一个人向亲友公开表达脆弱情感,都会被认为是“矫情”。

于此,也就能理解,为何抑郁症会被认为是“矫情病”。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最终选择赴死的终局,一定程度上跟整个社会看待抑郁症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起码,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无论是职场环境,还是社交环境,都存在强烈的道德鄙视。这种情况下,要是没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训练,是很难通过自救走出抑郁困境的。

要知道,有关抑郁症的病发,多半是精神层面的淤堵,这方面的原因跟主流认知的道德化有很大关系。

因为越是道德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中,包容性就相对比较差。

所以当个体的特性遭遇不断碰壁后,并且又做不到自我消化的时候,就容易形成“情绪回流”,久而久之郁闷就会积淀成病理性的抑郁。

我们虽然不清楚“阿杵”的抑郁程度以及“阿杵”的过往。但是,就26岁的女孩来讲,不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就可能是因为情感受挫。

当然这些也只是可能性的揣测,但是就现实的处境来讲,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应该都难以摆脱“道德化”无情地碾压。

举个例子,就过去几年,有不少年轻人遭遇父母“逼婚”,虽然男女都有,但是女孩儿被逼婚的情况相对较多。

这里强调的“逼婚”并非指口头的咄咄逼人,更多强调道德压迫感,比如“结婚晚是道德上的瑕疵”,“结婚晚是家门不幸”,总之类似的逻辑无穷无尽。

这种时候,只要“当事者”不能自我消解,很容易陷入困境。

不得不承认,抑郁症患者逐步年轻化,这其实也是主流观念太过强势造成的恶果。

坦白讲,近二十年成长起来的这波年轻人,所接受的文化算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他(她)们却依然要生活在父辈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中。

这导致但凡自我成长比较慢的人,很容易被固化的观念压垮。

所以,我们老说理解,其实不只是个体关系中的基本理解,还要理解不同观念之间的差异。

只有如此,年轻人和父辈之间的鸿沟才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

很多时候,有代沟是正常的,最怕的是无视代沟搞强力控制。

可是对于不少父辈来讲,这些基本的认知却总是被一句“为你好”一晃而过。

当然,之所以这样强调,也不是把所有问题都抛给“父辈”,而是希望那些固执的“父辈们”在面对抑郁的“晚辈们”时,能尽可能地不去打扰他(她)们的生活。

因为,在抑郁症的缓解上,最好的方式就是“求同存异”,而非多吃几年咸盐,就认为自己是“过来人”。

另外,个体原子化时代,最怕的不是人情冷漠,而是自我不独立所造成的“真空孤独”。

说实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自处,这就会导致不少人会因个体原子化的风潮冲击而无法自立。

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越是生活节奏快的大都市,越容易催发抑郁症的发生,就在于大城市的人情较弱,那些不能自处的人只能接受窒息的命运。

尤其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总喜欢以“坚强和脆弱”去定性人。

甚至,“脆弱”在不少场合中被认为是道德上的卑弱。所以就我们的生活图景中,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儿,只有自己扛起来才会被周遭认可,否则就是墙倒众人推。这方面的问题,就连父母都可能不那么宽容。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很多时候之所以决心赴死,就在于认为“活着的环境已成地狱”,所以才会悲观厌世,最终走向死神。

虽然,就“死亡哲学”的辩理上,这是个体的自由,但是以积极的生命观念来讲,无论怎样都难以回避其中的悲伤。

于此,就“阿杵”的失联而言,可能早已注定,无论她能否被找到,都希望她的亲友在余生有所反思。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