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才能进小区,“交”出人脸安全吗?…… – 分享日记

刷脸才能进小区,“交”出人脸安全吗?……

如今,人脸识别被越来越多应用在小区门禁,其半强制推行的方式加剧了人们的担忧。

居民“交”出人脸信息安全吗?我们的隐私会被“刷”走吗?

近日,居住在北京市昌平区某小区的赵明(化名)出差回来后发现,原先无门禁的小区加装了人脸识别门禁。

赵明认为:“办理这个需要录入个人信息,我是非常不情愿的。一旦个人的生物信息被录进系统,就有被泄露的风险。”

和赵明同住一个小区的租户吴静(化名)表示,小区管理人员只是在门口贴了一纸通知,并没有提前征求大家意见,不办理就无法进门。

该小区社区居委会在9月16日发出的通知中,要求居民带好手机、身份证,业主带房产证、租户带租房合同,4天内到指定地点注册登记。

通知中还附上了智能门禁的注册流程。

小区物业管理人员说,疫情期间,为了严控外来人员出入,保安日夜值守,居委会、物业的工作量都很大,所以才想到“刷脸”出入。

刷脸门禁是街道办推动安装的,不是针对个别小区,非常安全。

不过,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如何保管、怎样合理使用,物业并没有给出明确回应。

也有居民认为,物业解释的“防盗”并不起作用。

如果真的有盗窃企图,盗贼可尾随住户进入小区,或者翻墙进入。

其实,一些小区人脸识别门禁并不智能,“刷脸”不成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此前有媒体曾报道,一位女士3年只成功“刷脸”进楼3次。

物业有权强制采集居民个人信息吗?

律师:违反了经过被收集者同意原则

律师表示,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采集的主体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存在极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和隐私安全问题。

虽然没有明说是“强制”采集,但若不接受采集,就无法完成支付、无法进门等,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强制。

目前很多运营者在使用“刷脸”技术时,并未考虑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风险。

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如果不提前由居民商量讨论,征得居民同意,直接加装,违反了经过被收集者同意的原则。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目前我国对人体生物信息采集的规定仍主要零星体现在个人信息保护层面,并没有专门的立法规范。

社区是人们生活中最长时间居住、最多私人活动的场所和空间,不宜在门禁系统中强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他强调,法律应对可以采集个人信息的主体、法律义务、违法采集作出明确的规定。

有专家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并不一定适合在很多场合采集,建议采取自愿原则,给予居民充分的选择权,刷卡门禁和人脸识别门禁并存。

今年10月1日,新版《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实施。

《规范》要求,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