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新生家庭的伤…… – 分享日记

原生家庭的痛,新生家庭的伤……

注:基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本文所涉案例,均对咨询者和相关人的姓名、个人信息、身份背景做了不影响内容的适度修改。

麦穗第一次来,跟我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故事的原貌如下:

在我5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原因是父亲有了外遇。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父亲还是很疼爱我的,好像什么都买给我,但离婚后不久他和那个女人组成新家庭,又生了一个孩子。此后20多年,我再也没见过他。

妈妈生性要强,一直独身,一个人就这么把我带大。她很疼爱我,但她有时会一边在我面前流泪,一边说父亲多么狠、男人多么坏。那时候我还很小,对她的话似懂非懂。等我上到中学妈妈才不再说这些话,那时我也渐渐懂事,有自己的想法了,心里很烦她的论调,既觉得她可怜,又觉得反感。

我的成绩一向很好,但高三时我和同班一个男生偷偷恋爱,最后高考考得并不理想,上了一个二本,自己也很失望。

大学生活我过得浑浑噩噩,简直可以用堕落来形容——我不断恋爱,似乎想要麻醉自己。妈妈那时已经管不了我,她也曾经去找过父亲,想让他和我谈一谈,但被父亲拒绝了。

毕业以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才忽然醒悟,回到了现实,至此收敛了自己。我现在的同事们不会相信我曾经那么不羁,反过来,我的大学同学大概也不会相信我如今会中规中矩。

在朋友聚会上,我遇到了岸,后来他成为了我的先生。

岸是个稳重内敛的人,让人看起来很有安全感——初见他我就很有好感,当他提出约会,我没有拒绝。但我们真正确定关系,是在一次交谈之后。

有一次,岸向我说起他父亲在他年幼时抛弃了家庭,和我一样,他也是妈妈一手拉扯大的,看得出他很忧伤。相同的经历就此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彼此很有默契地不去触动对方的伤心处,又加倍对对方温柔体贴,不到一年我们就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比我想象得更顺利、平稳,我们双方的妈妈都很满意。然而结婚不久,两个老人就开始催促着我们要孩子,还用各种方法旁敲侧击。

但我一想到孩子就感到恐惧,这是种说不清的、深深的恐惧。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继续幸福下去,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否能保证这个小生命的幸福。

有一次我和他谈起,他竟然也有这样的感受。

不生孩子不可能,生孩子又无法面对,无法承担。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我们不可能做好准备,我不知道是哪一种……

麦穗的故事讲完了,在我这么多年的咨询中,安全感严重缺失的咨询者之多,几乎可以用“俯拾皆是”这个不恰当的成语来形容。

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种:或者他们在幼年时曾经受到父母、他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或者他们生长在不和谐的家庭,双亲有失败的婚姻。

原生家庭婚姻不幸,父母处理不当,势必遗祸子女,致使子女内心缺乏安全感,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发生早恋、反叛,成年后则难以与异性建立稳定、互信、安全的关系。

做咨询这一行久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算命的,对方还没有具体表述,我已经暗暗打了一卦,只等应验。

这一卦,在麦穗的经历中也应验了。

麦穗目前的婚姻,看似两情相悦,实为同病相怜,相互取暖。这么做如果有效,麦穗早已和岸快乐地生活下去了,会随时等候小生命的到来。

“彼此很有默契地不去触动对方的伤心处”,实质上是在回避,回避对方的伤心处,更是回避自我,回避早年遭受的,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这创伤生根在过去,却不知不觉地在如今的“幸福生活”中破土、发芽、生长……

逃避绝非解决之道,不然何须再逃。要消弭伤害,先得直面伤害。

说到这里,我们要了解两个概念:“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前者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父母的家庭),后者指自己组建的家庭(子女的家庭)。

我们总是先后生活在这两个家庭中,故而二者的关联尤为重要。前者的气氛、传统习惯、互动模式、角色定位、学效对象等,都会如影随形,进入后者,影响我们在婚姻家庭中的表现。

我们往往身负未解的结,往事未往,留待“秋后算账”。

这么看,不是鼓励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当事人去正视它。

有时我们会发现,上一代的问题犹如“遗传”在下一代重演,甚至有人称其为“诅咒”。这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遗留问题,伤痛未必重演,但会不自觉地被继承。

若以此理论来解读麦穗,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择偶满足了麦穗原生家庭中未了的情感需求——“他是个稳重内敛的人,让人很有安全感”;

2. 母亲对个人婚姻形成的价值观影响了麦穗的价值取向(定义现实框)——“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继续幸福下去”;

3. 虽然母亲独立完成对麦穗的抚养,麦穗的想法、态度却刻意相反,矫枉过正(倒转框)——“一想到孩子就感到恐惧”“生孩子无法面对,无法承担”。

要解决困境,除了检视原生家庭的影响,还要学习摆脱它。

母亲是任何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麦穗和岸要先寻求母亲的帮助,与她一起分享,请她一同分担。

两人需要与各自的母亲进行一次坦率的深谈,告诉母亲自己的恐惧与担忧,取得理解与支持,与母亲一同回忆父亲,一同回顾过去,询问母亲对自己婚姻的看法,对独自抚养子女的体会。

不论麦穗和岸原来怎样看待妈妈(在没有得到验证前,常常只是我们自己想当然的解读),经过这番交谈后,可能都会听到全然不同的见解和思路——其中必定蕴藏着什么——痛苦和失望,信心和力量——谁知道呢。

接下来,轮到麦穗和岸交谈。

这次别再回避了,那些隔靴搔痒的安慰,对伤害无能为力,反而只会把彼此变成弱者,变成逃兵。分享彼此所有或好或坏的记忆,或深或浅的悲伤,真正做一回对方的知己。然后,相互抚慰,相互鼓励,这样的两个人才有可能并肩前行,追寻幸福。

第三项功课还是麦穗和岸一起:拿出纸和笔,分别写下两张清单:“有孩子的利”和“有孩子的弊”。把能考虑到的都包含进去,之后逐一自问,那些美好的部分自己有所期待么?那些最坏的可能性自己敢于承担么?

如果大多数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们可以把这两张清单贴在冰箱门上了。

生命需要冒险精神,何况成为父母是人之常情,此行的风险没那么高。

人生无法排练,时间不可逆转,命运充满无穷未知,未知意味无限可能。有什么理由说父母就等于你,过去就等于未来?

麦穗,象征着丰收,多好听的名字。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