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科技变成高利贷…… – 分享日记

警惕高科技变成高利贷……

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以创新为先,但这个板块不能算什么创新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几乎每一个具备商业生态的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悄然推出了自己版本的花呗、借呗,都跟阿里发端的“金融创新”大同小异。

对多数用户来说,各平台以近乎骚扰的方式频繁推荐的这些小功能并无卵用,成熟消费者都是有了钱才买东西,干嘛要为千八百的东西去负债?

但这样的人也确实有,在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基数之下,小比例也是一个大数。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生,就是主要目标群体之一,他们是既喜欢新手机、新衣服、化妆品,又囊中羞涩,数千元到数万元额度的花呗借呗,对他们很有诱惑力。

对于无收入人群来说,借贷消费就是毒品。前几年的网贷、小贷、裸贷风波,吞噬了多少大学生的灵魂和肉体。

后来引发国家对校园贷、消费贷、小额贷领域的强力治理,相关平台几乎被扫了个干净。

这类金融产品天生邪恶,但是令年轻人难抵诱惑,对企业家同样难抵诱惑,因为它太TM赚钱了。

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小功能有多赚钱,直到前几天蚂蚁集团差点上市,才知道它以小博大的印钱能力有多么可怕。数据大家自己去查,查完之后你会感谢国家悬崖勒马。

然而,这横空出世的利润牛,也不能归功于高科技互联网的创新。

自古以来,连电灯都没有的时代,大家就晓得,天下最赚钱的生意就是放贷。

今天,它被藏进了高科技互联网的马甲下,美其名曰“金融创新”而瞒天过海。

借贷并非万恶不赦,但需要严格的监管和规范。它是双刃剑,弄好了是利器,弄不好是凶器。

幸运的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摸索,确立了较为规范的银行体系和金融规则,来保护用户的利益并防范系统性风险。

没错,这就是被首富炮轰的“当铺思维”的银行,和“老年人俱乐部”的国际风控准则——这些东西是够老,然而你的所谓创新真的新吗?脱缰的马就不是马了吗?

花呗、借呗,其实就是消费贷、小额贷,还原为本名之后,很多人马上明白了它的高风险、高收益、高利率等特性,这也正是政府严格限制的原因。

因为它的三高,实在令资本方上瘾,无限制扎堆而上,必然催生系统性风险。

因此国家要求,有多少资本金办多少事,不能无限制加杠杆,几十亿的资本金搞出几千亿的产品,那不行,说下大天来都不行。

这个监管要求适用于传统金融,也应该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因为它们本来就在做同样的事情,都是消费贷小额贷,凭什么可以置身于规则之外?

通过大数据确实可以预测出坏账率,但预测不等于控制。如果允许大数据取代资产抵押,那么每个银行都可以借口松绑。

大数据难吗,四大行都有上亿的用户,把银行流水一拉,不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吗,一样能算出用户的信用额度。小银行没数据,还可以跟大平台共享啊,天下所有的信用社储蓄所都能松绑了,都能几十亿变几千亿了,我们的GDP够玩吗?膨胀百倍的虚拟资金,能不爆雷吗?

系统性风险是社会角度,而从个人角度,消费贷、小额贷,尤其是主打学生、年轻人场景的互联网贷,极度的简便、低门槛,这样的诱惑无异于毒品。

月入一万的成年人都舍不得买苹果,而每月一千块生活费的学生却敢买苹果,因为近万元的价格标签下就有小广告诱惑他:分**期只需每月*百——他如何能抵制得住?

他不知道之后每月只剩下200元饭钱怎么过,也不知道额外付出的利率是多少,他只知道下周就能拿到漂亮的最新款苹果跟同学炫耀了。

可能他们的坏账率还真不高,但这不是他们自身的信用兜底,而是身后的家庭在兜底,真的没有饭钱了,老爸老妈一定会加,还不上花呗了随便找个借口,父母一定会打款。

就跟那些网贷、校园贷一样,就是吃定了这一点,而根本不是什么学生信用高,这特么就是绑孩子讹大人,不怕你不还钱。

被诱导养成这样的消费习惯,是他们一生悲剧的开始。

花呗借呗算是正规的,违约无非被踢出阿里平台,但是习惯了没钱也消费的快感,他们不一定会终止借钱之旅,可能会转向那些不正规的平台,最终落入万劫不复的火坑。

这些个这呗那呗,就相当于大麻,它可以自称无害,甚至获得政府认可,然而现实中,有大量的瘾君子就是从这无害的玩意儿起步,一步步转向了那些更嗨的东西。

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本来跟这个天生邪恶的玩意儿不搭界,但一旦搭界就很可怕,谁也无法拒绝这么容易挣的钱。

尝到甜头后,它会迅速吸血,把所有的创新驱动力都吸引过去,假创新把真创新都给掏空了。

高科技整体蜕变为高利贷的外壳,古老的僵尸控制了现代科技文明,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啊。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