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被消灭两次的大国,凭什么复国成功…… – 分享日记

战国时代被消灭两次的大国,凭什么复国成功……

中山国的祖宗白狄

中山国本出于白狄之一部鲜虞,白狄的老家在陕北高原,晋文公重耳最初逃亡的时候,就是从黄河东岸的蒲城(今山西乡宁一带)渡过黄河,西奔白狄的。

白狄主流为姬姓,或是附会,或确实是公亶父以前周人遗落于戎狄中的亲戚。不过《后汉书·地理志》说中山国的祖宗鲜虞是子姓,那么它也有可能与代国一样,都是西周后期武庚邶国在太行山东麓的残余被韩侯击破以后的产物,算得上是殷人残余的残余。

早在那时,白狄也经常跨过黄河去打击吕梁山和晋中地区的赤狄了。白狄人还把从赤狄廧咎如部(今太原、晋中一带)抓回来的女俘虏叔隗、季隗分别分配给重耳和赵衰作为妻妾。

后来的白狄也长期扮演晋国盟友的角色,帮助晋国向东方打击赤狄,向南方讨伐亲楚以后的秦国。晋厉公安排“吕相绝秦”之时,吕相也向秦国人说:“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所以晋国不可能配合秦国讨伐白狄。这时候的白狄,大概还停留在陕北高原地区。

春秋晚期北狄分布

到了晋悼公时代,白狄的主流跨过黄河,迁到了太原盆地地区,其实这也是为了配合晋国打击赤狄。晋大夫魏绛还发现了白狄的致命弱点,就是贪于财货而轻视土地。于是他建议悼公采用和戎的政策,用钱财换取戎狄的土地。

后来白狄就这样送掉了太原盆地一带比较平坦的土地,只得继续向东迁徙,进入太行山之中,或者是跨过太行山,进入从前邢国卫国赤狄占据过的地区。

中山的真正先祖是鲜虞,这个名号始见于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此时的鲜虞已经迁到冀中平原之上,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这时候冀中平原大部分地区还是池沼遍地,不太适合人类居住,所以白狄人也只能找了这么一处荒凉的地方定居。

另外,鲜虞这支白狄,也有肥(今河北藁城)、鼓(今河北晋州)、仇由(今山西盂县北,在太行山中)三个同出于白狄的小弟,可惜,前两个小弟都在晋昭公时被中行吴(即荀吴)给灭了,后一个地处险要之地,是鲜虞的西大门门卫,但也在晋出公时代被智伯瑶给灭了(前458年),他还以此为基地发动了对赵氏老巢晋阳的攻击。

但鲜虞(中山)本身却不像其余各路出自白狄的小弟那样不经打,虽然荀吴(中行吴)行“东阳攻略”,消灭肥、鼓之时击败过鲜虞。但到了鲁定公三年(前507年,晋定公五年),鲜虞人来了一记反杀,在平中(地望不详,大概是在今河北唐县附近)击败晋军,还俘获了恃勇轻敌的晋大夫观虎。

在夹缝中建国

第二年《左传》的记述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山”这个国号,大概是鲜虞人觉得得了大胜,有必要在诸夏诸邦面前显摆一下,加上鲜虞人有国都内有山峰这个特征,就用了这个略显土鳖的国号。

同年春天,晋国的荀寅(中行寅,荀吴之子)向蔡国索贿大失诸侯之心,同时晋国还发生了水灾与瘟疫,确实显得空虚了一点。另外,与晋国在第二次弭兵之会后媾和的楚国,也在同年被吴国攻破了都城。大概中山国也就是趁着周围强权都处于多事之秋,趁机建国的。

但是,建国的第二年,鲜虞(中山)就又一次被晋国的士鞅(范鞅)围城,结果不详,但想必损失应该不小。

又过了几年,晋国发生了曲沃代晋以后的又一次全面内战。因为赵简子向赵午(邯郸午,赵氏旁支邯郸氏之家主)索取“卫贡五百家”没有到手,杀了赵午,引起了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进攻(前497年,晋定公十五年,鲁定公十三年),齐、卫两国也参与到这场内战之中,支持范氏-中行氏联军,中山人也作为两国的雇佣军,在前492年(鲁哀公三年,晋定公二十年)进攻过亲晋的卫国公子蒯聩。

在这次内战之中,尽管中行氏从前在“东阳攻略”中是打击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中各路白狄邦国的先锋,但是失败以后,他们的家主荀寅(中行寅)也只能借路中山,转身逃亡去齐国(前491年,鲁哀公四年,晋定公二十一年)。

大概范氏也有残余投奔中山,所以中山在晋国内战结束以后的前489年(鲁哀公六年,晋定公二十三年),又一次遭到了赵简子鞅的讨伐。除了范、中行两家人员以外,白狄人也有流亡到齐国的,根据《晏子春秋》记载,就有一位“翟王子羊”(银雀山本《晏子春秋》作“翟王子羡”去了齐国,为齐景公驾车。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山所处的太行山东麓至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维持了一段和平。大概是在诛灭中行、范两家卿族以后,晋国残余的四卿也需要休养生息,加上南面吴国越来越猖狂,需要提防,就暂时先把东阳地区放一放了。

中山国势力范围

一直到了吴国破亡以后,由于越国前来向晋国示好,所以晋国的外患也减少了一点,蠢蠢欲动的卿大夫们又开始了对东阳地区的图谋。

智伯瑶先用送钟之计给仇由(今山西盂县)送了终,又占领了“穷鱼之丘”(地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在当时靠近燕国,时在前457年,周贞王十二年),随后赵氏的赵狗(新稚穆子)又攻破了左人、中人二城(均在今河北唐县境内)。

晋国内部,也在随后发生了智韩魏三家围晋阳的事件,大概一是因为智伯瑶看赵氏越来越嚣张很不爽,二也是想要跟赵氏争夺一下东阳地区的土地。

三家灭智氏以后,赵氏和魏氏又开始了对晋国中央控制权的争夺,两家都无暇东顾。于是中山人也借机向东跑到华北平原上去了,在前414年,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后来此地在汉朝成为了中山郡之治所)。

中山第一次灭国

不过,中山人在大平原上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就遭到了魏国人的痛击。这会儿魏文侯已经在三家之中提前称侯了,还解决掉了不听话的晋幽公,赵氏的统治也回到了伯鲁一系的赵献子,还把统治中心挪到了中牟,邻近魏氏的东方重镇邺城,看来是对魏氏表示服从了。

中山这边,武公死后,桓公年少初立,面对魏国的两员大将,中山人乐羊(乐氏大概是春秋时代晋大夫乐王鲋的后人,因晋国内乱而投奔中山)与卫人吴起,除了烹了乐羊的儿子,也没什么好办法应对。

在魏攻中山以前,晋国的太史屠余就对周威公说:“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踦,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讴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男男女女就知道天天享乐不休,在这个大争时代大搞娱乐业,确实很不搭调。

虽然中山也是魏国花了三年打持久战才灭亡的(前408年-前406年),但是中山灭亡前后,三晋内部也出现一点问题。

在中山灭亡以前,赵氏就感觉不大对劲了,赵氏的老臣张孟谈(《中山策》作“常庄谈”)劝赵烈侯(《中山策》作“赵襄子”),说中山亡国,赵氏也维持不下去了,就让赵烈侯把女儿公子倾嫁给了中山国国君(大概是中山武公),魏国攻中山还要从赵氏的地盘上借道,赵烈侯不允(《韩非子》作“赵肃侯”,不确),但他的手下赵刻说,魏氏要是攻不下中山,就会疲乏不堪,不足为患,若是攻下了也守不住。于是赵烈侯就应允了。

但随后魏国还是占领了中山有一段时间,隔开了赵氏-赵国的势力与齐、燕两国的接触。

魏国灭中山以后,魏文侯封子击为中山君(后来的魏武侯),还把功臣乐羊封到了中山故地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君击受封以后,三年不与魏文侯相往来,击的老师赵苍唐(此人大概是晋国赵氏之族人)大概是不满于魏文侯弃长立幼(此时的魏国太子是魏击之弟魏诉),也看到了一点父子之间的矛盾,就说应该派使者去文侯一下。

赵苍唐随后又自告奋勇充当了使者,还问魏击魏文侯的嗜好是什么,魏击说:“君好北犬,嗜晨雁。”于是就带了两样礼物前行。苍唐带了礼品见到了魏文侯,文侯还问了一下魏击的情况(“击无恙乎?”)赵仓唐却三问而不答,因为他认为对于封君若是问名,就是不合礼法。文侯又问道:“中山之君无恙乎?”赵仓唐还是后来一个劲儿批评魏文侯不知礼法,总之就是要给中山君图个名分,还引诗以作对。最后魏文侯废了太子诉,立中山君为嗣。

在这前后,魏文侯也在配合赵烈侯敲打齐国,并且在第二年换来了周威烈王对三晋成为诸侯的承认,看来他也得既安内又攘外啊。不过从这几件事情也能看得出来,魏赵之间内部潜藏矛盾很大,魏国内部对于传承君位,也缺少一致意见,魏国延续晋国霸权的背后,也潜伏着不少内外矛盾。

果然,魏文侯一死,魏赵矛盾逐渐激化,前387年,亲魏的赵公子朝投奔了魏国,随后,赵国就北迁邯郸,远离了魏国的东部中心邺。赵国的赵敬侯后来又对魏国小弟卫国频频下手,还在刚平筑城以图谋卫地,在前383年-前379年,与楚国结盟,打击魏国、卫国的同盟。

虽然总体而言,赵敬侯对卫国的攻势没占到什么便宜,但是,亡国接近三十年的中山桓公却趁机复国了,可能这也是赵国在背后谋划的结果。

中山复国的时间,不能确定,但是《赵世家》记载,前377年,中山与赵战于房子,从此可以大概推定,中山复国是在赵魏四年争夺战期间。

复国后的中山,也把国都迁到了灵寿,更靠近太行山山区了,可能这也是为了自保的角度考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复国的一大的谋臣,还是乐羊的族人乐池。中山复国以后的前378年(魏武侯九年),浍水一带(今山西翼城县一带)的赤狄人(估计降服于晋-魏政权已经很久了)还造起了反,击败了魏军。

中山国的山字形器

复国以后的中山人,也要面临着魏赵重新联合对其加以打击的风险。所以中山人干脆在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筑起长城抵御赵国。大概也是出于此原因,复国以后的中山,就去寻求齐国帮助去了,在战国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充当齐国在西线压制燕赵魏三国的楔子。

中山第二次灭国

中山的下一个高光时刻,发生在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时期(前323年),中山称王以后,齐宣王就表示羞与中山并立为王,要与赵、魏联手教训一下中山,中山王厝就派策士张登去游说齐国相邦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

张登对田婴说:“贵国要是去压制中山,就象是把中山这头羊赶向了赵、魏一方,还不如让中山自己废掉王号来投靠齐国更好?”田婴说:“那该怎么办?”张登说:“如果您邀请中山君和您会晤,同意他称王,他一定很高兴,便会与赵、魏两国断交。

赵、魏一气之下必然进攻中山,中山紧急,又因为您‘羞与中山并称为王’,中山一定十分恐惧,便会为您废掉王号而投靠齐国。中山害怕亡国。这样,您既能使中山废掉了王号,又能控制中山,这比把‘羊’赶往赵、魏那里赶好多了。”田婴就答应了张登的请求。

但是,齐国大夫张丑又对田婴说:“不行。我听说:‘欲望相同的人互相忌恨,患难相同的人互相亲近。’现在五国都互相称王,只有齐国不愿与中山并立称王。五国共同的欲望是互相称王,五国共同的忧患是担心齐国从中干涉。如果您邀请中山君,与他会晤,同意他称王,这就影响了四国称王的厉害关系,对齐国不利。容纳了中山,却断绝了与四国的关系,四国担心,必先和中山一道称王,并故意与它亲近。这样,您控制了中山,却失掉了四国。

张登这个人,一向善于给中山君出谋划策,很难相信他会真心为齐国谋利益。”

田婴不听此说,就去会见中山王厝,同意尊他为王。随后张登又去赵、魏两国活动,说,齐国要征伐河东地区,因为齐王羞与中山并立为王,你们要抓紧防备啊!于是,随后中山就走上了亲赵、魏而疏远齐国的道路。

但说到底,齐国与中山,尚有黄河之隔,不容易过来,而赵、魏两邦控制华北平原,对中山的威胁更大。加上中山北面的燕国,一直在诸侯当中是个小透明,容易受欺负。所以到了后来,前315年,中山也伙同齐宣王一道讨伐被“禅让”的燕王子之,期间还攻陷了燕国的重镇,易水之滨的下都。

中山人把缴获的燕国青铜礼器给熔了,铸成了“中山王三器”,中山王厝还在铭文中赞颂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之事,并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子之,叮嘱嗣王警惕此类事件在中山国发生。中山国对南面的赵国也不手软,引水围鄗,弄得赵武灵王很是头疼。

中山王厝相当彪悍,他的继承者中山王妾茨则受到了周边国家文治风气的影响,常去拜访“岩穴之士”,将他们奉为上宾。赵武灵王从赵国派去的密探李疵那里听到这消息以后,觉得中山王是贤君,不可讨伐,但李疵却不这么看,他说:“不然。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阵;上尊学者,下士居朝,则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陈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

这个密探的观点其实就是法家那一套“就是干”的逻辑,除了“干”别的都可以无视甚至要消灭。而东亚的大争之世总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家的阴魂得以长期游荡,实在是悲剧。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就成了不亚于秦国的第二号军事强国,也对中山这个亲齐的腰间横杠频频下手,虽说中山在战斗中也涌现过吾丘鸠这种“衣铁甲,操铁杖”的超级英雄,但还是扛不住赵国接二连三的攻势,这会儿中山国的靠山齐国,也被楚国和宋国搞得焦头烂额,没法西顾。

赵武灵王攻中山的攻略过程大抵如下:

前306年,赵侵中山,至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北进几十里。

前305年,赵分二两路进攻中山,武灵王军攻取鄗、石邑、封龙、东垣;牛翦军攻取丹丘、华阳二邑和鸱之塞,进逼中山腹地。中山割四邑求和。

前303年,赵再次发兵进攻中山。

前301年,赵军攻入中山国都灵寿,中山王妾茨逃往齐国。

前300年,赵国连续发兵进攻中山,攻取扶柳,中山东部边地几乎为赵所得,齐国、燕国也跟着赵国痛打落水狗 。同时,赵国还立了一位新君尚(或作“胜”)为傀儡,但他还是不太听赵国话,反而信任魏义、偃长二人。

最终,前296年,赵国人占领了中山本部的全部领土,中山国君被迁到赵国新得的林胡故地肤施(今陕西榆林),在黄土高原上给赵国充当抵御秦国的前方卫士。

赵武灵王彻底消灭中山

成为赵国附庸的新中山国,还曾经参与过一次与齐、魏、赵等国联合的合纵攻秦行动。但最终还是不知所终,大概是被赵惠文王给废了。

中山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代各路狄人中侥幸存活的一部,主要还是因为晋国自定公以后的六卿纷争以及后来三晋的并立。

从地缘形势上看,中山坐拥华北平原中部之一部分与太行山东麓地区,与三晋中的赵、魏同处华北平原中部地缘板块,自然内部冲突激烈,而隔着黄河的齐国,则与中山没有太大的纷争。

自然,在战国纷争的状态下,中山就会成为齐国在西方的盟友,事实上,春秋后期中山初立国之时,它就是作为齐国的盟友而存在的。

中山的存活,主要还是倚仗于晋国的分裂,假若中行氏能存留得久一些,继续东阳攻略,或者赵襄子死后赵氏内部没有两个派系的纷争,像田氏代齐一般全取晋国,只怕中山是活不到前4世纪的。

总而言之,中山的存活,主要还是利用了赵国在东部地区的地理缺陷。

朋友们如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朋友们转发!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