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日记|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 分享日记

分享日记|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死亡的本质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大自然的一种循环和规律。
世界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天体,都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因此死亡不是人类的专利,从基本粒子,到微生物、小花小草、昆虫动物,再到宇宙万物天体运行都会死去。

现在已知,半衰期最短的元素是砹213,其半衰期为125纳秒(0.000000125秒),也就是说这个“砹”从出生到死亡也就是0.000000125秒钟,别看这短短的一瞬,也彰显了它的存在,如果用飞秒(1000万亿分之一秒)技术来拍摄这个“砹”的一生的话,就会让我们看到它神奇丰富的一生。

法国天文学家弗朗克.德拉克提出了“宇宙核生命”中子星上也有一种极端的核生命,个体只有微米级,寿命只有毫秒级甚至纳秒级,但却可以通过射线完成信息的传递。或许它们以普朗克时间计时,那即使是纳秒级生命,它们的感觉也是漫长的一生。

除了我们所说的能够复制自己并传递信息的生命以外,宇宙一切都有其生命周期。
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寿命约100亿年,还过50亿年左右,就会变成一个红巨星,最终变成一个小小的白矮星,作为一颗黄矮星的太阳生命就将终结,白矮星就是它的尸骸。

所以,宇宙生命千奇百怪,各自都在自己的系统中按部就班的运行。但生命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都有生有死。不管是人,还是大自然万物,还是外星奇怪的存在,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人体由60多种宇宙存在的元素组成,整个身体没有什么特殊物质。但这些元素经历几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一种极致奇妙的组合,才形成人类这个宇宙精灵。但宇宙规律同样发生在人的身上,谁也不能逃脱,从元素诞生,最终又回归尘土,成为元素。

这些元素不管是在人体时,还是人体回归自然以后,都还是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心胸开阔的看待生与死,生而活的精彩,死而平静面对。
这就是人类建立起来的科学大厦在宇宙中的普适性。科学发现进步永无止境,人类也将会对生命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这就是时空通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原创版权,请勿抄袭,侵权必究,感谢合作。

死亡的本质就是回家。也许是带着充实感恩回归,也许是满怀悔疚恐惧归去。
古人说不知生焉知死,《西藏生死书》提出要想好好的死,就得好好的活,生和死其实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点,因为时间我们把它刻意地分开成两个端。于是我们就拥有了这两个端之间的生命过程。

死亡不是一了百了!
如果从所谓的自然科学上解释。一个生命体从诞生到成长到衰败再到最后消失,这是一个自然的物理过程。

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碳水物在地球上不断更新直到能源耗尽,无法再正常工作。

可是科学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这具身体能够动,能够做事,能够思考,能够吃喝拉撒,能够动感情。

究其本质,那是因为我们是有灵魂的,我们是万物之灵,人类。

曾经有人说死亡就是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

这是一种比较灰心丧气的说法,因为当你觉得死掉之后什么都没有,那么你在生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为你不用为死去之后的事负责任,所以你什么都敢干。

因为反正都是死,所以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只要在生的时候能够享尽荣华富贵,能够不择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这一辈子活得爽就可以了。

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古人又把因果轮回六道轮回这些东西搬出来。于是大家要对自己后世的生命要负责,你不但会对自己的后世负责,还要对自己的子孙负责,也就是说积阴德的。从此以后,你的死亡是有责任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六道轮回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这样的后世福祸或者责任而把这一辈子过好,那是不是也有点消极?

回家之旅!
死亡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在古往今来那些智者的脑海中寻找答案。能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两个字——回家。

是的,死亡是回家了。我们每天都会回家,因为不回家我们就无法得到休息,准备明天的出发。回家是我们日常的一个环节,而回家也正是我们生命的日常环节。

我们生存是因为我们还有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我们把氧气吸进来,供养全身体的器官运作,也供养头脑思考,我们吃饭,我们睡觉休息,我们学习,我们不断的获取东西,这都是为了供养这具身体和灵魂。

但是,这一生它是有限的。他只不过是一次出发而已。当旅程告一段落,一定会要拍拍身上的灰尘,挥挥衣袖和世界再见。

生死无二!
于是生命进入了休憩,就好像我们每天晚上需要睡觉一样。把一天展开来看看,就和生死是一样的。

早上醒来就是诞生,晚上睡去就是死去了。往小的说微观的看一呼一吸就是一次生死。一个念头的起灭也是生死。一个动作的起灭也同样是生死。一个响声从听到到消失也是一次生死,像这样的生生死死无穷无尽的发生,永远不停的发生,周而复始错综复杂却而神奇有序形成了这个世界的组成。

也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也是不停的在生死,细胞不停的在生和死掉,血液不停的在更换。思想不停的在变化,一个人一天要生生死死无穷无尽的次数。

所以生和死你是无法去把它扯开的。当你觉得只有哇哇坠地的孩子才是生,盖棺下葬才是死,那只是对生死的一个片面看法。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里面包含的是死,死里面蕴含的是生。生的同时死也在发生,死的同时也是为了生而死。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像是离家出走的一次出发一次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尝尽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们去拥有很多东西,追寻梦想和别人成为朋友,亲人,恋人。在几十年之后,一切都将偃旗息鼓,一切都像过往云烟一样,飘散得无影无踪。

我有个朋友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繁华落尽终须悔,尘烟散处不如归。横批,人生如梦。

我非常喜欢他的这副对联,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折腾来去最后可能就是发现一无所有,一无所得,世间的繁华,与自己其实并无任何关系。等到尘烟散尽,形单影只的时候,你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回家了。

这样的人生就如一场梦幻。你又何必执着得失执着悲喜执着生死呢?

你留不住任何人也留不住任何事,也留不住任何东西。你会因为离家太久而变得日渐憔悴,日渐消耗。

终于,有一天,你会无牵无绊无挂地走回家中。这一次回家我们称之为你这一生的结束,也就是死亡。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 泰戈尔

死亡的特性有三!
1、不可避免

2、可以选择

3、众生平等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你活多久,总有它来的一天,我们老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命到五更。死亡恰恰因为这样的不可避免,成为生命绝对的一个环节,在生和死之间,人与人有太多的不一样,命运、家庭、身体、婚姻、财富、情感等等等等,亿万人都迥然不同。而唯有一死,殊途同归。这是众生平等的体现,也是生命并无高低贵贱的最佳标准。

而即使是大家都有一死,也可以选择死去的方式,很多人认为死亡的方式不可选,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以何种方式死去。

可是,实际上你可以选择,因为你一旦修好了自己的心,滋养好了自己的灵魂,你将不再害怕死亡,你将会用智慧面对这件事,这无异于你做出了一种选择,面对死亡做选择不是说选择死亡的具体形式,而是选择面对死亡的心态,常常这样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死亡刹那的感受,是否喜悦满足无怨无悔,还是痛苦悲哀恐惧无奈懊悔愧疚;

活出高度,必然能向死而生,活得浑噩,绝对至死不悟。佛教认为,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于是佛教非常重视死亡的体验。如果死亡真是回家,那么回家的心态,也许是带着充实感恩回归,也许是满怀悔疚恐惧归去。

这就是中国人热衷活到善终的意义,善终,是中国人生命最后一刻的圆满,然而这最后一刻的圆满,必须依赖一辈子的行善积德修身养性来达成。换句话说,好好地活,只是为了好好的满意的回家。

段王爷总结:
村上春树说过: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么了,這就是死亡的起点。

其实无论死亡是什么,我们普通人一般都会害怕死亡,当我们抛开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鸡汤,学会正视死亡,就会发现,死亡常常在一瞬间毫无征兆的发生,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一下带走生命不留痕迹。并且常常伴随着痛苦、不舍和恐惧,我们一辈子,上半生对死亡毫无感觉,下半生一直都在死亡的威胁中度日。

因此我们更要直面这件事,死亡的本质是不是回家,谁也没有亲自验证又回来告诉我们,我们要懂的,是未死之时的时光,如何度过,尚在人间,该如何与世界相处,和自己相处。我们有无认真、用心地活着每一分秒,没有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生命时光!

因为:人不应该恐惧死亡,他应恐惧的是从来未曾真正地活过!

死亡的本质就是物质的循环转化而已,有的人说一个人死了就永远的消失了。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人死了,本质上是机体重新转化为新的物质而已,实际上并没有消失。组成人类的身体的物质,会一直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比如说人体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水,这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人死了很大部分会重新化成水,但是仍然会停留在地球上,并没有消失。这些水融入大自然中,会重新被各种生物吸收,再次组成新的生命。

有人说人类存在总是要死的,为何还要活着?其实人活着最大的作用只是传承自己的基因。人出生,在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保护,其实是人类在保护自己的基因,成年之后,结婚之后。父母的保护欲望就会降低,当新一代的人类有了孩子就会再一次保护自己的孩子,人类就会如此反复的循环,一代一代的传承着自己的基因。所以在我们的现实中,为什么孩子会得到我们的保护欲望?而老人却往往会得不到这种保护的欲望,小孩与老人都是弱势群体,但是我们都会觉得小孩比老人可爱多了。这里面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小孩在传承基因,和老人已经完成了传承基因的作用。

人在传承完基金之后,是命基本上就完成了。为了让自己的基因更优秀更优良,所以男女在选择配偶的时候,都会千方百计的寻找长相好看的,身体强壮的。这从人类学上来说这就是男女之间交往成婚的本质,人类这种本能是不需要教的,生下来就会的。

人死了如草木一秋,草木留下了根,第2年重新生长。而人呢留下的基因,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人类还有一种最强大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亡的,那就是精神。比如孔子的思想在2000年前就已经诞生,一直传承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所以从某一种程度来说,死亡是一种消失,但是从另一种程度来说,死亡并不是消失,只是一种转化,优化。

心经上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说,生老病死并不存在,也没有尽头,就是说我们需要经历无数个轮回,经历无数个生老病死,为什么呢,是因为有我相,我们总想要这,要那,只要有一点点想要的念头就不能脱离生死,可是色即是空,意思是物质并不存在,是由我们的念头变现而来,之前的念头成就了现在的世界,现在的念头成就了将来的世界,念头不能连续,所以就有了寿命的短长,而我们看到的死即是世界的切换,所以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告诉我们警惕念头,否则将来会受苦的,死亡是不存在的,但是受苦确是真的

生命结束,顺其自然,坦诚相待。

人死,如灯灭,当油灯把油燃尽,灯自然会灭了,人也一样,当把身体的机能耗尽,也就回归自然了。

你对死是怎么理解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著名诗句,首先就揭示了,从古至今,人没有不死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教导人们,人固有一死,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如泰山。大概是著名诗人魏巍也说过,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早已死了。也是说明人死,要死的有意义。虽讲的都是大道理,在社会风气不良的现在,如何对待死,对大多数有正义感和上进心的国人而言,仍有現实的指导意义。

生死是大自然发展规律,生不由己,死也亦不由己,是每个人早晚必需面对的观实,从一介草民到各国元首,任何人都是无法逃脱的,既然如此,倒不如把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从容面对,由胆小慎微变得瀟洒从容。值得思考的是,人如何度过一生,才最有意义。

做为一个普通人,不求一生轟轟烈烈,但绝不做任何损人利己,苟且之事,绝不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正常有良知的人何乐而不为之。平平常常度过一生的,也比那些贪官污吏强一万倍。个人之见,欢迎说理的正反意见,反对无理漫骂和人身攻击。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宿命,无人可以赦免;而死亡的虚无又使人们充满恐惧和焦虑。正因为死亡的本质对人类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自人类开端以来,历经数千余年,人类对于死亡本质的探索,从来都没有松懈过。但是,即使现代文明已经如此发达,也难以破解死亡的神秘。

1.关于死亡的的传说。

对于死亡的描述最有名的莫过于“死亡的敲门声”了。传说,如果听到三声敲门声,但外头明明没有人存在的时候,表示这个人即将死亡。在非洲的约鲁巴文化里也有一个关于三声敲门声的故事,有一家继承大祭司血统的三兄弟,两个哥哥很嫉妒勤奋修行的弟弟,联手将弟弟推下悬崖,但弟弟不知怎地竟然没死,哥哥们听到三声敲门声,看到弟弟回来,大哥吓到心脏病发作死亡,二哥则因为罪行揭发而被村民处死。村民们都说这是弟弟的灵魂回来报仇来了。可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测量灵魂重量的著名实验了。

2.死亡后灵魂的测量。

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着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麦大夫对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28.3495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4X28.3495=21.26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3.从量子科学角度来看死亡的的本质

从量子科学的角度来说,人是不会消失的。人是由什么组成的?细胞吗?显然不是。和宇宙中所有事物一样,都是由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它们既不会消失,也无法被摧毁。 组成我们身体的基本粒子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于宇宙之中了,它们有的在草木之中,有的是宇宙天体的一部分,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们机缘巧合组成了我们的身体,当然也包括大脑。而在死亡之后,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基本粒子也不会消失,它们会再次分散成为其它物质的一部分, 随着物质转化,曾构成无数古人身体的无数分子、原子之一,说不定又存在于现在活着的某一个人身上; 现在活着的某一个人,其身上的某一个分子、原子,说不定千百年后又存在于未来的某一个人身上。所以从量子科学上看,我们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永远不会消失,不存在绝对的死亡。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死亡的本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人类现所探知的还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所处的这个空间还有太多未解之谜在等待着我们揭开面纱!

人的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世间万物都有一个从盛到衰的过程。有的老人到了一定年龄特别怕死,越这样反而对身心不益,当顺其自然,每天高高兴兴的活一天乐一天,该死时安然而终。

死亡是对生命最残忍的一次性清零。其本质只有两个字:消失一一一干干净净地消失,彻彻底底的消失,令人绝望地消失。从此,除了梦境和影像资料,你不会在任何地方看到一个已经死亡的人。

因此可以断定,人生没有意义。但为了完成生命的过程,人必须积极地活下去,还要活得像个人样。另外,世界上大约有两种情况可以证明一个人活过,一是伟大优质、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及艺术产品(著作、绘画、音乐等);二是不朽的传奇经历和非凡的美德。

但这些在本质上,已与死者无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