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琳:永远跑在市场前面······ 分享日记 fxplus.cn – 分享日记

高琳琳:永远跑在市场前面······ 分享日记 fxplus.cn

每个期货研究员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困惑:一个新入行的研究员应该从微观入手还是从宏观入手,从产业背景和链条研究出发还是从理解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经济运行周期和规律出发?我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纠结和思索中。后来我发现,就像一个券商研究员一样,无论你是从上市公司调研、分析单个公司的财务报表出发,还是先去阅读国家政策报告对行业的扶持力度及了解行业3—5年的运行情况入手,方法和途径本身都没有错,或者说这种选择对你成为一名好的研究员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却是有影响的,特别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的多元。

从我自身剖析和学习体验来看,一个人的学习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秉性及所处阶段的不同,如果一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质来选择匹配的输入方式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长效果。我的一位导师,是一名阅读型的学习者,他喜欢独自阅读,从文字中汲取灵感、找到投资策略的雏形和源头;我的一位朋友,他是写作式的学习者,任何东西都有记录的习惯,仿佛这支笔留下的不是簿子上的墨痕,而是输入他大脑中的记忆;就我自己而言,从常年的自我解读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听觉输入者,因为我听过的知识在理解之后基本都可以复述和以自己的表达方式重现。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种特长,不如说这是一种特质——个体差异。

了解了自身的特质之后,我觉得第二步要广泛涉猎与思考,在不断输入过程中与固有的逻辑进行冲击和辩论,于是在一次次的妥协和一次次的说服下,研究框架变得更加完整和准确,研究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和可靠,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别致而有新意。对待资本运作的市场,应始终保持敬畏和谦虚,但是对待个体,却无需顶礼膜拜所谓的权威和专家,毕竟这个市场是资本推动的市场,是玩家的市场,所谓的权威和专家也只是比你更加熟悉游戏规则而已。所以,有些研究员单一地专注于自己的标的资产所在的行业,将眼光局限于本行业的供需基本面而对宏观政策置若罔闻、冷眼相待,这在固化和束缚他思考模式的同时,也成为其日后研究发展的一个路障和盲点。

无论从个股的角度,还是从大宗商品的角度看,标的资产的个体特征日益淡化而金融属性日益增强,之前的投资规律变得越来越不规律,导致不少研究员不理解为什么旺季不旺、淡季不淡?为什么工业品不再跟着大盘跑?为什么价差创历史新高后不再回归均值?市场有太多的问号需要我们去解答,或许当你跳出思维的圈圈,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为一个大宗商品的研究员,笔者切身的体会是如果你不关注政策面,如果你不注意资金流,那么即使你对基本面、产业再熟悉,你也不能感受到这个市场的韵律和脉动。市场终究是资金推动的市场,现货只是配合行情的配角,如果把主角和配角弄混了,那即使判断正确,也是硬币今天做了你的幕僚。

市场和行业调研重不重要?重要。但是仅凭调研信息就妄下结论和臆断往往有失偏颇。姑且不论调研信息的真伪,但是滴水不足以汇海,土石不足以垒山,冰山一角何以窥见全貌?海市蜃楼还是神马浮云?所以没有前瞻的视野和完整的框架,指望确认的信息和局限的现货研究来判断行情走势无异于一孔之见、以管窥天。

永远走在市场的前面,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去了解资本运作新方法和新标的,这才是对科学、对知识的最大谦虚。知识体系的独苗最终会因得不到旁系的支撑而枯萎,综合素养的提升短期内可能见效缓慢,但一旦开花,便能花香满溢,芳菲千里。所以,可以好高骛远,也可以志存高远,只要你愿意按照你的节奏开始你的研究之旅。别人的研究框架可以借鉴,但切不可人云亦云,若是连发出的声音都是异口同声,那研究员的灵魂也就失去了。研究意义的本身在于独特和撞击,在于个体视角差别和说服,而研究方法的不同是差异化产生的归因之一。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宏观信息有着特别的敏感、对量化和期权怀着兴趣和憧憬,请一定不要因为你是一个股票分析员或者大宗商品研究员,就放弃某块知识体系的搭建和构架,无论是时下最热门的行为金融学还是金融伦理学,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和跨领域合作正不断地迸发出新的学术光芒。放弃对知识和未知的渴求轻而易举,而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却举步维艰。也许有人会说你不务正业,好高骛远,但是你想想,如果乔布斯当年没有从斯坦福退学,头脑中没有改变世界的奇特念头,从正业,不骛远,也许就没有你手中的苹果手机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