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和中国人投资逻辑有什么差异?······ 分享日记 fxplus.cn – 分享日记

美国人和中国人投资逻辑有什么差异?······ 分享日记 fxplus.cn

前几年的时间,A股二级市场经常花一些时间去研究美国上市企业,寻找映射股:也就是说,美股某某公司涨起来了,于是A股相关产业链就联动起来,包括前两年的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等等,当时大洋彼岸的某只股票的涨跌被看成是旗帜,指引着A股同类标的的投资热情。而今年,以美国中概股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大面积的走弱,这类映射分析方法影响小了很多,A股的互联网、科技股走出了相对全球独立的行情。

四季报不少股票继续大跌,易车(BITA),航美传媒(AMCN),美股世纪佳缘接到私有化要约收购,去年底完美世界大股东宣布私有化要约;上周奇虎360(QIHU)、乐斗游戏(DSKY)宣布股票回购……这一切,似乎都在表达实业界一种看法:中概股被低估了。不少朋友(也包括我),从估值、市值上的比较上论述了美股的便宜与A股的贵,但便宜的东西不见得涨,贵的东西不见得跌。而且我估计,A股的贵可能还会相当长的时间维系下去。无论如何,既然贵了,总有贵的理由,下面试着把这些理由梳理一下。

总体而言,估值的差异来自三大原因,做空机制、退市机制、投资逻辑。做空机制和退市机制今天不展开说了,今天主要想聊聊投资逻辑。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投资逻辑有哪些差异呢?

1、理念的差异

美国人追捧的科技是那种可以改变世界的科技,比如智能手机(e.g. AAPL),新能源汽车(e.g. TSLA),无人驾驶(e.g. GOOG),3D打印(e.g. DDD)…而对相对负能量的诸如游戏(e.g. ATVI 动视暴雪)、博彩(e.g. LVS 金沙集团)等行业并不愿意给高估值;中国人看重科技更多是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的,比如体育、游戏、传媒、云计算基础设施、供应链金融…

2、认知的差异

美国人不能够理解基于残酷市场竞争中或者在解决温饱时期,企业将自身的底线降低,杀出血路的商业模式。比如杀毒免费(e.g. 香橼、匿名做空奇虎的逻辑之一,认为免费是不可能生存的,美国投资人当时深以为然),而在中国互联网界和投资人的眼里,理想重要,活下去更重要。比如阿里巴巴上的外贸品,仿品大量,但因为它们有很大的市场,因此作为市场组织者只能采取堵不如疏的策略,而乔布斯见土豆王薇秉承的“偷就是偷”的非黑即白式的判断标准,在中国互联网界很难被理解或执行;

3、发展的差异

很多行业在美国早已步入成熟领域,比如影视、广告业,而在中国这些行业还在整合期、发展期,因此,中国的某个行业在美国,等同于美股公司的估值,这本身就是被低估的表现,比如博纳影业(20倍左右的市盈率) VS 华谊兄弟。

4、监管的差异

美国绝大多数的行业早就进入到了市场化阶段,而中国不少行业仍在缓慢的去计划经济过程中,例如能源、金融。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在中国革命的力量会比美国更大,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更代表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的颠覆式力量所在、比如互联网金融。这些去监管化、去中心化、去垄断化的背景与意义的深远,不是美国投资人一天两天能够感受、领悟到的;

5、信息的获取

让纽约的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去认知中国的某个细分行业,这肯定是难为了他们。从信息获取,产品体验,公司拜访,管理层密切沟通等方面都比国内的投资人有差距,也和他们针对美国本土的企业的认知理解上有明显的差距。至此,中概股的便宜和A股的贵,在这些条件没有根本变化的前提下,估值鸿沟还会继续。

创业板上周再创新高。而本轮的新高,除了资本助力的背景下,高估值不只是由行业内生性增长(比如用户数、流量)赋予的,而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挑战传统经济,或者说对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与举措的溢价。让国内的互联网板块,不再需要向从前那样,去寻找映射、看谁脸色,而是自走自的。

让人不禁想起一句: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