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现:时空定框架,缠论看走势······ 分享日记 fxplus.cn – 分享日记

王增现:时空定框架,缠论看走势······ 分享日记 fxplus.cn

王增现


河北保定人,2005年进入期货市场,在以后的交易过程中逐步认识并学习了时间、空间理论,2010接触到了缠论,于2012年央视实盘大赛中取得前20名的好成绩。王增现先生一直以手动交易商品期货为主,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股票和权证交易时期。他以技术分析为主,只关注影响长期行情走势的大政策,并将主观交易和客观交易相结合进行操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分析和交易系统。


常理说性格内向的人应是趋于安稳,不爱风险,更不爱冒险之人。然而并不外向的王增现先生却偏偏选择进入了这个捉摸不定、犹如战场的期货市场,并且在这个市场屹立了十年之久。其实,王增现先生专职做期货之前是在一家事业单位任职,虽然平淡,但也安稳,更何况现在很多人对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职位可以说是趋之若鹜。王增现先生之所以会断然辞事业单位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他坚定地认为期货市场有潜力的,并一套规律可循,王先生就是想从期货市场的规律中挖掘到自己能挖掘的利益,而这个规律就是:跌势涨出来的,涨势跌出来的,他根据这个涨跌规律来决定自己做多还是做空。


前进中学习,跌倒了无所谓,他会再爬起。2005年到2015这十年间,王增现先生经历过别人所经历过的,也经历过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他的期货交易之路算是经历过种种的磨难和历练,有过大亏,也有过大赚,王增现先生也自嘲:自己的交易生涯也可以说是一部辛酸史


交易的前期市场便给他泼了一盆冷水,200610月玉米的一次上涨行情中,王增现先生便遭遇一次巨大的亏损,开盘开始跳空,而他之前一直是持有空单,当时将近损失了全部资金的40%。刚涉足期市,他怀揣着满满的信心和期待,没想到很快就被无情的市场给了当头一棒,若是此时收手退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也无可厚非,但王增现先生却是硬生生地接下了这一“重棒”,他深信市场终会给他机会。两年后,他的不懈终于迎来收获,在2008年抓住了一波豆粕大跌的行情,2009年也在“妖糖”的一次上涨中大赚,这两次他都将本金翻了23倍。


玉米、豆粕、“妖糖”……王增现先生这十年来一直独独钟情于商品期货,商品就像是他的“老朋友”,熟了自然好交易,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分外灵活。因为每个品种都有它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走势规律,所以他会在一段时间内考量某一品种的走势和价格所处位置来确定这段时间交易哪一个品种。他选择品种自有一套准则:对于超跌的品种,他会选择做多;而超涨的品种则去做空。


无数交易者败于贪心,因为人性如此,克制很难。市场这么大,王增现先生表示只要做好几个品种就行;行情捉摸不定,他亦只做自己能看得懂的那些。行情的走势和节奏皆符合他的预测,他才会去进行交易,否则便持观望态度,宁愿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出现,也不轻易出手。王增现先生笑谈,预测准确时,他仿佛能和K线进行交流,感觉它在和自己说话似的。短期的暴利并不能长久,所以大多数投资者会将自己的交易周期逐渐拉长,牟取长期稳健的收益。王增现先生使用的便是长短滚动交易操作方式,因为他认为操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长短结合滚动操作,所以他有时甚至会35个月都持有不动,当然也有每天几个来回的习惯。


在交易中学习,终以学习促进交易。王增现先生在交易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学习新方法、新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方式和交易系统。王先生的交易系统中主要是以时间和空间形态为主,以缠论级别为辅的交易策略。当他首选一个的时候,必须要完成一段涨跌走势,也就是完成这个涨或跌需要一定的时间段,这个品种会在这个时间之内走完要走的空间当时间到了,空间完成了,行情的转折便在眼前。当品种上涨的时候,观察它从低到到高点运行的时间;下跌的时候,它从高点到低点运行的时间基本就能框定行情所处的位置,究竟行情的开始延续之中,亦或接近尾声。2010年,经过朋友介绍,王增现先生了解到缠论,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学习,他后期的交易便以缠论来进行辅助用时间确定了行情的框架之后,再用缠论来看行情走势结构确定级别,究竟是5F、30F还是日级别。通过和缠论配合就知道行情的性质级别和行情所处的位置,最终来确定当下可操作的机会王增现先生认为,缠论是以中枢和走势级别为核心的完全分类,他表示要想掌握并运用好缠论,最基本的还是要熟悉K线形态和组合,他一般不看其他指标,只看5F15F和日线。王先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时空理论和缠论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逐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


虽然王增现先生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但在笔者看,能够在期货市场中坚持十年,不论亏损还是盈利,都没有离开这个圈子,难道不是王增现先生对于期货交易的一份莫大的热衷么?


注:成绩代表过去,未来充满挑战。

想要更便捷、更高效、更实时地了解高手访谈、交易心得、高手活动、交易培训、招聘信息、基金产品等,就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吧!、中文名“络”,


责任编辑:张文慧

发表回复